看“走向盛唐” 探青瓷瑰寶
看“走向盛唐” 探青瓷瑰寶
看“走向盛唐” 探青瓷瑰寶
時間:2007-02-08 00:00:00 來源:
資訊
>看“走向盛唐” 探青瓷瑰寶
|
| 圖6 唐代青釉鳳頭龍柄瓷壺 高41.2厘米 傳出河南汲縣 現藏故宮博物院 |
|
在2006年7~10月的湖南省博物館“走向盛唐”國寶文物大展中,有一批集歷史、藝術、實用多種價值于一身的古代青瓷頂級國寶,令觀眾流連忘返,百看不厭。它的魅力究竟何在?它與湖湘文化又有什么內在聯系呢?
東漢時期完成了原始青瓷向瓷器的過渡,燒制出了真正的瓷器——青瓷。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曾經對浙江上虞縣小仙東漢晚期窯址瓷片標本做過許多測試和化驗工作,證明該窯的制品具有瓷質光澤,吸水率低,在1260~1310℃高溫下燒成,器表通體施釉,其釉層比原始瓷顯著增厚,有較強的光澤度,胎釉結合緊密牢固。除上虞以外,同時在浙江寧波、慈溪等地發現漢代瓷窯遺址多處,主要器型有碗、盞、盤、缽、盆、壺等,裝飾紋飾沿襲原始瓷與印紋硬陶的風格,主要是弦紋、水波紋、拍印麻布紋、網紋、貼印鋪首等幾種。用泥條盤筑法成型的瓿(bù)、(léi)等器物,外壁多拍印麻布紋、網紋、方格紋、三角紋等。東漢時期的早期越窯青瓷從造型到裝飾均存在著原始瓷與印紋硬陶的明顯烙印。
1988年在湖南的湘陰青竹寺發掘了一座東漢至三國時期的瓷窯遺址,出土刻有“漢安二年”(143年)字樣的青瓷殘片,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青瓷窯址,青瓷燒成溫度達1224℃。 這些考古資料說明浙江的越窯和湖南的湘陰窯是我國最早的青瓷發源地,雖然其器形和紋飾比較單一,但它已完成了從陶到瓷的飛躍。在湖南省博物館的“湖南名窯瓷器展”中就有東漢湘陰窯青釉四系罐(圖1)展出。
從三國到南北朝的360余年是我國青瓷空前發展時期,浙江仍是其主要產區之一,窯場廣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東南部廣大地區,主要有早期越窯、甌窯、婺州窯和德清窯,并已初步形成了各有特點的瓷業系統。其中以越窯體系發展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在浙江上虞、余姚、紹興一帶形成了早期越窯的瓷窯體系。這些窯系產品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在器形和裝飾上更講究實用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時,陳設觀賞瓷、日用瓷已滲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漸替代了漆木、竹、金屬等制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