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制弓匠在古代藝術中尋找庇護
北京的制弓匠在古代藝術中尋找庇護
北京的制弓匠在古代藝術中尋找庇護
時間:2007-02-08 00:00:00 來源:華盛頓郵報
收藏
>北京的制弓匠在古代藝術中尋找庇護
北京是一座渴望現代化的城市。在遠離城市的喧囂之處,楊福喜安詳地坐在一間工作房內,把竹子削成獵人的弓箭,制作方法就像300年前一樣。
楊福喜的祖先曾為宮廷制作過精雕細琢的弓箭。48歲的他目前是家族事業唯一的繼承人,他擔心制作弓箭的手藝可能會隨著他的離世而消亡。“年輕人不愿意做這些辛苦的工作,也不愿意吃苦。”他沒有激起19歲的兒子對制弓的興趣,“他要么是睡覺,要么是玩電腦。”有一批年輕人曾前來學習,但他覺得“不是干這工作的料。他們都有較高的學位。”
這位眼睛弱視、頭發蓬松的制弓匠看起來把自己一生都獻給了這項已過時的手藝,幾乎不期望得到認可或獎賞。然而,他制弓的酬金達到3800元人民幣,遠高于普通城市居民的月工資。現在,楊的工作非常繁忙,當地收藏家和愛好者的訂單源源不斷地涌來。外國的買主也把目標鎖定在楊的工作房。“我的弓箭出售給了三四十個國家的外國友人。很多人用我的弓箭來打獵。”
買主需要有耐心:制作一張弓需要耗時三個多月,而且等待名單很長。楊說:“顧客需要提前一年訂貨。”楊的生意健康發展在中國卻是個罕見的例外,因為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和工藝隨著制作者的離世而日漸消亡。
盡管中醫和美術品因外國的需求而獲得了發展動力,但那些變現能力較低的工藝品卻走向衰亡,如木制和紙制玩具,用金銀絲等做成的細工飾品。隨著中國努力發展現代產業,很多工廠被迫關閉,也未能激起癡迷于現代消費品的中國公眾對傳統工藝品的興趣。
楊把制弓看成一種責任,心甘情愿地做,“不管能否通過這手藝掙到錢,只要能養家糊口,我就一直做下去。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合適的徒弟必須出自木工。“我挑徒弟非常苛刻。”楊說,“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他們必須人品好,不能把金錢看得太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