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故事——漢畫研究的首部專著
漢畫故事——漢畫研究的首部專著
漢畫故事——漢畫研究的首部專著
時間:2007-02-06 00:00:00 來源:光明日報
收藏
>漢畫故事——漢畫研究的首部專著
 |
張道一教授的古典藝術解讀新著《漢畫故事》(重慶大學出版社),為其漢畫像石系列研究之首卷,最近剛剛出版。
“深沉雄大”和“質(zhì)樸無華”,是作者對漢畫藝術的定位,也正是本書的特色。
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人在欣賞書中的畫面造型時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造型藝術和語言藝術竟是如此地相通,如此地互補。其中作者根據(jù)畫面故事所引錄的歷史典籍,準確、完備、翔實,釋語精練平易,令人拍案叫絕。而對于一個學藝術的人來說,恐怕很少跟古代的典籍打交道。本書后記中提到,有的青年朋友說“有很多畫像石的內(nèi)容看不懂”,這可能更多的是文化背景和相關歷史知識不足之故。作者沒有簡單地用現(xiàn)代漢語去介紹這些知識,而是在浩瀚的典籍中,點點滴滴搜尋出相關的文言段子,并作出精要妥帖的注釋。這就使藝術學科的讀者既感知了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學,又在潛移默化中增添了文化積累的因子。
打通藝術與文學的脈道,在更高的層面上引領不同界域的學術研究,并將藝術溶匯到人生中去,這是本書給我們的最大教益。
清人瞿中溶有《漢武梁祠堂畫像考》,近人容庚有《漢武梁祠畫像圖錄和考釋》,但都是考據(jù)性質(zhì)的,未側重藝術的深層研究。魯迅一直想編印一本《漢畫像考》,終未能遂愿。現(xiàn)在不少美術史的專著忽略了漢代的畫像石,認為它來自民間,為工匠之作。很多人不了解漢畫,甚至有人將漢畫石中的三足烏和九尾狐比附成《伊索寓言》里的烏鴉和狐貍,張冠李戴的謬誤情形并不鮮見。針對如此狀況,作者說:“如果是個欣賞者,不可能從中得到真正的審美享受。如果是個研究者,這樣的治學方法必然會引入歧途。”
出于一個藝術理論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出于個人長期的興趣和愛好,作者“下決心要把漢畫弄懂,進入那個神秘的世界”。幾十年的嚴肅思考,幾乎一生的艱苦積累,終于匯成了今天雄大深沉的《漢畫故事》。
本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狹義的漢畫,即畫像石,因為它“不僅數(shù)量多,內(nèi)容豐富,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更加完美”,“并非純屬于繪畫”,實際上“同建筑、雕塑、裝飾等緊密結合著”,“它的用途和藝術手法是帶有綜合性的”,“不但反映了一個漢代社會,而且表現(xiàn)了一個想象奇異的神話世界,把漢朝人腦子里所想的、所希求的都揭示出來了”。
作者十分贊同王朝聞的觀點,認為漢畫是“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xiàn)象,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從繪畫的角度看,漢代之前已出現(xiàn)了壁畫、帛畫等,可所畫的人物,多是儀式性的,在表現(xiàn)人的思想、人與人的關系和情節(jié)、環(huán)境等方面,還沒有達到繪畫應有的品質(zhì)和水平。作者認為,這種特具的功能只是在畫像石上才開始發(fā)揮出來,而且有的已展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成就,在二維度造型的處理方法上是相當多樣的和高超的,在處理各種形象之間的“關系性律動”上,畫像石做到了歷史性的突破。“中國繪畫從此走向了成熟。”“像衛(wèi)改、孟孚、李弟卯、孫宗等這樣的藝術家,在中國美術史上應該占有重要的篇章,是他們將早期的繪畫和雕塑推向了成熟的階段。”因此,作者將漢代畫像石藝術定位為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篇章。
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本書做了三件事:一是將漢畫像石解釋了一遍;二是將那些一般看不懂的畫面分成了人事故事、神話故事、祥瑞故事等三類,并進行了解釋;三是從每一個圖的內(nèi)容、出處、具體形象和情節(jié)進行詮釋,并聯(lián)系其時代背景和相關事件作些說明。然而,此三事,非精通藝術與文學者無法完成,非幾十年之功力不能成就。
《漢畫故事》只是作者漢畫系列研究叢書的第一部,接下來還有更大的學術工程要完成,關于漢畫藝術上的分析,諸如造型的特點、形象的結構、構圖的經(jīng)營、藝術的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裝飾性問題、藝術的成就和價值等等,還要“另行討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