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三萬里 琵琶訴離愁
去國三萬里 琵琶訴離愁
去國三萬里 琵琶訴離愁
時間:2007-02-06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去國三萬里 琵琶訴離愁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唯以昭君出塞最為悲壯。世人視其為民族和諧友好,文化與經濟交流傳播的使者。千百年來,她受到各族人民的崇仰和贊頌,被文人墨客比作梅的不屈、蘭的昂揚、竹的挺拔、菊的頑強。費孝通先生曾贊之:“絕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
王昭君雖有堅韌剛烈的一面,但畢竟也是一位多情善感的華夏女性。故在古代各類描刻她的藝術品中,既有旌旗簇擁,笳鼓喧鳴,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壯景,亦有懷擁琵琶,一步三回,離土思鄉的情愫小品。竊以為后一種作品的表現手法,更能準確地體現一位杰出女性剛柔相濟的性格,亦更具人性和藝術感染力。
圖中是一尊高約25厘米的清代象牙雕件——“昭君出塞”,歲月的撫摩,給器物罩上了一層瑩潤棕黃的漿衣。刻家高超的匠藝把人物形象及外衍的情感把握得十分傳神到位——有落雁沉魚之貌的昭君,身披斗篷,懷抱心愛的曲頸琵琶,曲身回眸,離別故國與親人,依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但她仍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縱馬向著萬里塞外緩緩前行。一高鼻深目,著窄袖廣衫,戴虛頂尖胡帽,足蹬番靴,胡子拉碴的彪悍匈胡馬傭亦被昭君節義感動,仰臉鎖目,似想勸慰,又無言以對。他唯一能做的,是悄悄挽轉馬韁,欲使胡馬慢行,好讓昭君多望幾眼南國鄉路。昭君坐下那匹高頭胡騎,舉蹄又止,低首悲鳴,一步一回首,頗近人性。刻件中人馬三者情感交融,生動鮮活,可圈可點。
古藝匠將兩千年前昭君出塞時,東顧忽思鄉路遠,琵琶無聲人戚泣,馬上離愁三萬里的一幕內心真情的流露刻畫得如此貼切至微,使今人觀之仍唏噓不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