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之一“惡語暗箭”
入秋以來,自紐約至北京而香港,寒風一路刮來,中國藝術市場正在以其羸弱之軀頑強地經受一次又一次的沖擊,而最凜冽的寒風當屬“流言”!本來市場高高低低的變化都是正常現象,沒有永恒的勝利,也沒有永恒的失敗。然而總有一些好事之徒唯恐天下不亂,惡意中傷造謠,一時間流言蜚語不絕于耳,給國內原本就不十分穩固的收藏階層雪上加霜。剛剛苦口婆心引導了一小部分收藏愛好者將閑散資金投入藝術,剛剛買了一件作品就遭到如此多的非議。一會兒說買貴了;一會兒說是炒作;一會兒說是托兒;一會兒又說人家頭腦發熱!聽聽啊,同胞們,能不讓人心寒嗎?!藝術市場在中國還屬于初級市場,大家在共同成長學習,沒有什么人可以稱所謂權威。沒有!當務之急不該去喋喋不休地爭吵什么值不值、精不精、流不流等無聊的話題,而應盡己所能、引導有識之士加入到藝術品收藏的行列中來,一個、兩個、十個、二十個……經常問問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實事?總有一天,我們也能擁有自己的收藏群體和收藏品位,當代最好的作品不至于總是被洋人搶了先。每當我在香港看到拍賣場上云集著來自各國的藝術基金會和博物館負責人,我的內心就在暗自呼喚著自己的祖國:醒醒吧,快來買點藝術品吧,這是太陽底下最終端的市場,是集智慧、金錢、成就于一身的最刺激的行業!那天在拍賣場上碰到一個坐在我旁邊頻頻舉牌的人,本以為是同志,一問才知是韓國人,慚愧!我們的藝術家,得到的是外國人的追捧與尊重!而我們自己的后院,那些至今還在口誅筆伐、閑言碎語的看官們是否能留些精力做點有益的引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才兩歲啊!這只傷痕累累的幼獅怎能經得起如此眾多閑客的打擊。無論是誰對藝術市場做出貢獻,我們都應感到自豪并尊重和感激他們;無論是誰對藝術市場感到失望,我們都應該去主動安慰并伸出援助的手。流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流拍的惡意渲染,畢竟大家唇齒相依,彼此的攻擊有意義嗎?畫家、藏家、畫廊、拍賣行同在一條生物鏈上,缺一不可,本是同根,相煎何急?一些行業性“八卦”直投媒體極不負責任的隨意報導,胡亂議論畫作,議論拍賣,議論買家,嚴重傷害了彼此的信任。為行業籠罩了一層陰云,任何一個有良知的從業者都不會去理會這種熱衷傳播小道消息的人。
傷之二“急于求成”
在歐美國家,藝術市場有數百年的交易史,有著豐沛的資料和經驗,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還有許多空白需要去填補,例如拍賣中的電話委托,在西方是一個可以讀到碩士的專業,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電話溝通,它需要很多素養:心理上、技巧上、語言上、知識上、判斷上,不同的人委托,都有著不同的地區習慣差異。藝術品收藏從來就不是心血來潮的產物,在一個人的收入水平達到超市值并具備90%的日常消費品之后,才有可能考慮藝術品消費。那么建立日常消費,按照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需要至少人民幣150萬元以上。中國境內許多畫廊的生意之所以不好做,就是因為畫廊所賣的畫與拍賣行所拍的畫有太多的雷同。更致命的是買畫人是以投資為目的從畫廊購買,當看不到在拍賣行有相應行情或行情不好時就恐慌,急于出手,完全背離了藝術品收藏的長期贏利總原則。更有甚者,昨天買,今天拋,等同于股票操作,這些都是目前中國藝術市場的頑疾,然而頑疾不等于絕癥。在藝術市場發達的歐美國家也經歷過相似的階段,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成熟與自然淘汰,許多潛規則就會建立起來。
傷之三“內訌消耗”
經常有朋友問我為什么內地拍賣價格總是沒有境外拍賣價格高?我說境外公司的許多經驗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但最本質的原因是我們的價格被內訌消耗掉了。比如香港只有兩大甩賣公司,卻云集了數百位富豪,粥少僧多,當然“洛陽紙貴”!而內地呢?400余家拍賣行,天哪!比全世界的總合還多許多,你方唱罷我方唱,你有啥我也有啥,香港的一張畫,到內地就變成幾十張,而且發源地在這里,皇帝女兒不愁嫁,僧少粥多,能不浪費嗎?無人爭食價格能高嗎?“內訌消耗”猛于虎,中國人習慣于攀比,這一集體性格特點對于藝術市場來講是雙刃劍,既可以把應有的價值比下去,也可以把沒有的價值比上來。如果沒有這么多場的拍賣,如果求大于供,拍賣的真正意義才能體現。
中國藝術市場—傷痕累累的幼獅
中國藝術市場—傷痕累累的幼獅
中國藝術市場—傷痕累累的幼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