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雜譚:知榮明恥 愛護文物
文博雜譚:知榮明恥 愛護文物
文博雜譚:知榮明恥 愛護文物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南端,昆明湖東岸,有座銅牛,雙耳豎起,形態逼真,牛背上還鑄有80字的篆文《金牛銘》。這是乾隆根據大禹治水用鐵牛鎮壓水患的傳說,下令鑄造的。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有著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一頭銅牛文物。然而,前不久銅牛的背上卻被人胡刻亂畫,留下了印痕。此類情況,在其它文物古跡上也時常發生。“校有博雅,塔有精魂”,作為北京大學標志性建筑之一的博雅塔,全身就被刻滿“到此一游”等字樣,學生見了無不心痛,校方已限制游客參觀,并聯系專業隊伍進行維護。
壁上留言,墻上題詩,古已有之。唐代便有詩云:“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不過,古人的言、詩不是刻在古建筑上,而是書寫在郵亭、驛站的墻柱上,或表露心跡,或抒發感慨,全然出于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需要,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
而今,一些附庸風雅之輩已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書法不會,作詩不能,只剩下胡刻亂畫的本領了。那歪歪斜斜的署名,那狗爬一般的字體,令人不堪入目。這些人偏偏自不量力,硬是把那些垃圾文字留在游客眾多的文物古跡上,實在是大殺風景。
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畫的現象長期得不到改變,不僅同某些人的素質低下有關,也反映出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的淡薄和懲治力度的不足。這就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公眾的文保意識,增強文物保護的道德觀,形成愛護文物光榮、損害文物可恥的社會氛圍,讓人人知榮明恥,自覺地依法保護文物,制止不良行為。
文物古跡,凝聚著先人的智慧,留存著歲月的痕跡,是歷史的、民族的文化遺產,是社會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物化載體,是中華文化的歷史見證,是不可再生的稀世珍寶。善待它們,珍惜它們,保護它們,讓它們延年益壽,是每位公民應盡的職責。
在社會生活中,德治與法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文物古建,價值連城,不可再生,對胡刻亂畫的行為,僅靠教育勸導不夠,還需要運用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來制約。去年12月,我國正式施行的《長城保護條例》和《風景名勝區條例》都加大了對此類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有關單位應當嚴格執法,讓胡刻亂畫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以收懲前毖后之效。對那些明知故犯,造成嚴重后果的,更應追究其法律責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