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屢遭"獨"手 去中國化極危險
"臺北故宮"屢遭"獨"手 去中國化極危險
"臺北故宮"屢遭"獨"手 去中國化極危險
憑借著凝聚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的館藏寶物,源自北京故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是世界矚目之地。近日,臺當局行政機構竟通過一項“決議”,稱要修改臺北“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將藏品說明中原有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刪除。今日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出兩岸專家的觀點指出,臺當局這一“去中國化”動作,不僅是對博物館研究及文物研究的扭曲與踐踏,在政治上也是極其危險的。
對文物研究的粗暴踐踏
先來看看相關的歷史:1948年底,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它單位文物。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圖書文獻及其它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后的檔案30余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余件,目前共有60余萬件,保存于后成立的“臺北故宮”。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梁金生先生說,博物館研究、文物研究的本質就是溯本追源,無論是收藏、研究還是拍賣市場,文物的年代、出處都是文物的基本信息,是其價值的決定因素。舉例說:“同樣是一枝筆,皇宮用品和民間所用有不同的價值,‘臺北故宮’文物最大價值就是‘來自北平故宮’,是皇宮之物,去掉‘北平’或‘北京’的印跡,是對這些文物的極大傷害。”
梁金生更是反問:“‘臺北故宮’寶物來自北京故宮,這抹煞得了嗎?‘組織條例’有人提筆要刪要改,但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抹煞和扭曲故宮文物的歷史,是對學術的粗暴踐踏,會留下千古笑柄。抗日戰爭時期前輩們護送國寶南遷,在世界文物史上創下了奇跡,‘臺北故宮’如果要‘去中國化’,是對保護文物前輩的大不敬,讓我們這些兒孫輩情何以堪?” 據悉,梁金生的祖父梁廷煒1949年護送國寶赴臺,留下歷史記載: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運出,9日到基隆,共計1680箱……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80周年院刊上可以看到,這段歷史被冠以充滿感情的標題,故宮館藏國寶“從此分兩地”。梁金生的家族也因為護送國寶赴臺“從此分兩地”。然而談到兩赴臺灣的經歷和與‘臺北故宮’同行的來往,他說:“沒有陌生感。甚至兩院入庫人員的工作服都是藍色的,管理文物辦法、文物包裝模式也不約而同,‘臺北故宮’的文物編號依然保留北京故宮‘天地玄黃’的原序列。兩岸專業人士源出一家,都繼承了建院初期一致的工作方式與風格。”
梁金生認為,兩岸“故宮人”在學術研究、文物管理等方面給彼此提供方便,交往得很愉快。“如果沒有政治的干擾,少些荒謬的動作,兩岸故宮能充分共享資源,對學界將是福音”。
“臺北故宮”屢遭“獨”手
此次臺有關當局修改‘臺北故宮’組織條例,不僅刪除“寶物來自北平故宮”等內容,還將“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征集、研究、闡揚”改為“加強對國內外文物及藝術品的征集、研究、闡揚”,“去中國化”的意味非常明顯。
“臺北故宮”遭遇“獨”手干擾不只這一次。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謝郁女士指出,臺當局幾年前曾試探將“故宮”改名為“福爾摩沙展覽館”、“萬國博物館”,還要將“故宮”一分為二成“臺灣館”和“中國館”,把館藏文物也一分為二成“臺灣文物”和“中國文物”……這些動作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企圖抹掉中國印記,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徐博東教授說,臺當局拿“臺北故宮”做文章由來已久。因為“臺北故宮”是兩岸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標志。“如果說,‘中華民國’的法律文件是法律層面的標志,那么‘臺北故宮’就是文化層面的標志。李登輝時期幾次‘修憲’都不敢觸動,但如今民進黨當局妄圖通過‘憲改’從法律層面上搞‘臺獨’,要在故宮文物上配套搞‘文化臺獨’,這是非常觸動我們民族情感的”。
徐博東認為,“我至少去過3次“臺北故宮”。每次都看到很多臺灣青少年在參觀。‘臺北故宮’文物給臺灣青少年以‘我是中國人’的巨大影響,激發他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而這些都是‘臺獨’分子不愿意看到的,他們要從根上讓臺灣青少年忘掉自己是中國人的事實。”
徐博東認為,要提醒人們警惕,“下一步,臺灣當局很有可能給‘臺北故宮’‘改名’”,通過更名把中國大陸變為“外國”,“用心極其險惡和狹隘”。
借“故宮”推行分裂主張
謝郁分析指出,民進黨2000年上臺以來,“去中國化”的動作一直沒有停止。此次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是他們非常想做、也一直在做的。徐博東則認為,此次對“臺北故宮”的“去中國化”動作,“顯然是扁當局‘臺獨’時間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先生表示,此次修改“臺北故宮”組織條例不單純是一個“去中國化”的動作,是島內當前主政者不斷推動的“臺獨”系列動作中的一環,這個動作不容忽視。“雖然‘去中國化’不是靠行政措施就能夠達成的,而且對我們這一代不會產生影響,但臺灣的主政者在教育上貫徹‘去中國化’的做法,使之影響下一代青年和兒童,會使他們在觀念、感情上與中國分隔、陌生,對于民族沒有清楚的概念。這對兩岸關系是一個隱患。”
邵宗海說:“通過教育、文化形成分隔的概念,會造成惡劣的后果。而且這種手段游走于《反分裂國家法》的邊緣,國際上很多政治分離勢力都是采用了侵蝕的手法,通過文化、歷史、宗教的側面去切割人的意識。如果長此以往,有分隔概念的新一代成長起來成為臺灣社會的主體,將影響兩岸關系的未來。”
謝郁表示,島內分裂勢力為了強化意識形態宣傳,推行“臺獨”理念,無所不用其極,已經到了荒謬的地步。他們硬是將“臺獨”理念凌駕于學術之上,凌駕于公理之上,罔顧客觀事實,抹殺歷史,信口雌黃,是極其野蠻、粗暴和不得人心的。但是從根本上講,這種做法注定是徒勞的,無論他們采取什么手段,也不可能割斷兩岸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是由法理、地緣、血緣、歷史和文化鑄就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