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林:乾陵脆,不敢挖
張建林:乾陵脆,不敢挖
張建林:乾陵脆,不敢挖
時間:2007-01-31 00:00:00 來源:新京報
收藏
>張建林:乾陵脆,不敢挖
|
| ( 有專家擔心:100年后兵馬俑將成為一座煤坑。) |
|
唐乾陵考古工作主持人談挖掘帝王陵爭議
近期,乾陵考古人員宣布,唐乾陵下宮遺址的布局首次露出其宏偉的規模:有內外兩重夯筑的城墻,外城垣為邊長約380米的方形。這個重要的發現為研究唐代帝陵陵園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與此同時,到了開挖秦陵、乾陵等帝王陵的說法開始出現在媒體和一些學者口中,對此,主持唐乾陵保護和研究工作的張建林表示,從大部分考古學家到國家政策,都對此持否定態度。
■人物名片
張建林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現主持唐乾陵考古工作。
1982年畢業于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從事考古25年,主要負責陜西唐陵考古工作。上世紀80年代在西藏發現的古格王國遺址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一百個重要考古發現”之一,2003年“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發現被評為該年十大考古發現。
乾陵埋有500噸寶藏是無稽之談
你能解釋一下現在乾陵考古到底進展到什么程度嗎?
張建林:乾陵的研究包括地上陵園和地下玄宮兩部分,我們一直都還在第一個階段進行。
布局的下宮并不是地下的宮殿,它的原名叫寢宮。這個得追溯到昭陵。高宗時候,昭陵寢宮失火,因為山上的水源匱乏,而寢宮里要住宮女、守宮陵衛隊等很多人,喝水成了問題,所以最后寢宮被搬到山下,稱作下宮。之后所有寢宮都稱為下宮。
下宮主要用來供奉先帝遺觀。中國的傳統觀念是“視死如視生”,生前對皇帝是如何侍奉的,死后也還要同樣侍奉。因此在下宮里,每天有朝時、午時,早上要端飯,打掃,到了四時八節的時候還要進行供奉。后世的皇帝到陵上祭拜也在這里舉行。
乾陵的挖掘價值在哪兒?
張建林:我們做了十幾年的工作,對漢陵已經大致了解了,但對唐代陵墓的了解還不多。
到宋代甚至以后,帝陵制度模式都延續乾陵模式:周圍有一圈墻,以南邊作為主神道,陵園從北向南就是門雀、乳臺和雀臺的順序排列,兩邊排列石雕刻,乾陵的石刻制度對后代影響巨大。另外,對整個唐代尤其是唐初陵墓記載的很少,所以只能采用考古學方式來解決。
乾陵代表了當時等級最高的喪葬儀式和陵墓結構,當時最主要的對喪葬的理念、習俗包括重要的隨葬品會出現在這種最高等級的陵墓中,因此有很高的價值,新京報:乾陵里面埋有500噸寶藏的說法不準確是嗎?
張建林:不是不準確,純粹是無稽之談。任何一個專業的考古學家都不會說出這句話。首先,在一次考古行為中,在沒有發掘和發掘沒有結束之前,都不可能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東西。而且這個說法本身也很不科學。一般文物考古學家談到地下的文物時都會說有多少件文物,而不會說有多少噸文物。
北方地下文物保存難度最大
假設要挖掘玄宮,需要把整座山都挖開嗎?
張建林:不用把整座山都挖開。一般的開鑿方式是在里面挖一個比較長的類似坑道的墓道,再挖一個隧道通向墓室。真正從墓道進入,需要大規模的工作,把里面封的石條全部搬運出來才能進去。這不同于盜墓,盜墓者往往不是從正路進去的,而是會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即他認為可能是墓室的地方鑿洞直接進入。
就挖掘乾陵玄宮而言,我們目前的技術到底差距在哪兒?
張建林:差距主要不是挖掘技術,而是文物保護技術。我們對千年以上特別是有機質的文物,如紙張、絲綢、木頭等還缺乏非常有效的技術保護手段,發掘出來可能馬上就會被毀掉了。當年從法門寺出土的絲織品,從出土以后至今一直放在冰箱里面十幾年。這幾年我們和德國合作,采用“絲綢保護技術”,才得以將其從冰箱里拿出來展開。可是,因為當時發掘條件限制,從地宮里往外取的過程中就對絲織品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傷害。在這方面,北方地區出土的文物尤其面臨威脅。
為什么是北方地區?
張建林:北方地區在所有地下文物處于最不利于保存的狀態。文物在兩種狀態下才保存得比較好,一是新疆等特別干燥的地方,那兒的文物出土保存得比較好,像紡織品、漆木器等埋下去之后,非常迅速地脫水風干,并且長期處于干燥環境下。另外一種則是保水狀態下,主要在湖南湖北,如馬王堆等漢墓、戰國墓都能見到保存非常好的文物。因為保水狀態下等于和空氣隔絕著,因此不容易被腐朽。
而北方的黃土正好處在中間狀態,屬于一種濕陷型土質,雨水很容易滲下去,令土地處于半干燥半潮濕狀態,這種狀態最容易使有機質發生朽變。
所以我們從唐墓中幾乎沒有發現木器、絲織品等有機質物質。
1994年的《乾陵挖掘方案》曾受到批評
考古學界對是否開挖帝王陵的分歧大致是怎樣的?
張建林:其實只有個別的考古學家提出開挖帝王陵,大多數的考古學家都不希望開挖帝王陵墓,從各級到國家文物局對開挖帝王陵完全持否定的態度。一是技術不過關,二是考古學界現在很重要的任務在于要對基本建設過程中的陵墓進行整理,這才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帝王陵本身對于考古學來講并不是個特別重要的部分,況且我們現在對地面陵園建筑遺址的分布和結構都還沒弄清楚,為什么要這么急去挖地宮呢?
你怎么看利用文物脫貧?
張建林:其實乾縣附近的老百姓并不貧困,很多都參與到旅游業中。乾陵現在建立起一個大規模的博物館,直屬于陜西省文物局與兵馬俑、法門寺博物館并列。就是不用挖地宮,這兒本身的旅游產業就已經發展不錯了,不僅門票已經達到兩三千萬,也帶動了其他收入,飲食、賓館等。我一直不主張用文物脫貧的方式。
1994年時曾有一股乾陵挖掘熱是嗎?
張建林:不是挖掘熱,只是一種想法,當時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注。當時陜西考古所名譽所長石興邦制定了《乾陵挖掘方案》,里面有三個方案:一是可行性方案,二是考古發掘方案,三是文物保護方案。
當時石興邦委托我做考古挖掘方案。我就說,如果要做的話,必須采取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在墓道口設立一個密封艙,進去的人要經過幾次置換,保證不把外面的微生物帶進去,而且要有密封的門,保證里面的微生物環境不受到污染。
我之所以提出這么高的要求,實際上也是對主張發掘的領導提示,這種事情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后來這個方案就中途擱淺放在那兒了,還受到了批評,之后再沒有做過這種方案。
我不認為乾陵是惟一沒有被盜的帝王陵
歷史上乾陵被盜過嗎?
張建林:現在我們都說乾陵是唐18陵中惟一沒有被盜的,而且是在大多數帝王陵墓被盜的情況下,惟一沒有被盜的,這種說法我覺得不太妥當。
因為我們現在說乾陵沒有被盜是因為文獻里沒有記載,目前惟一的記載只是說陜西的溫韜在大規模的關中唐陵盜墓行動中,在對乾陵動手時因為風雨大作而未果,如果說這個記載是準確的,也只能說明溫韜沒有得逞,沒法確定其之前或其之后沒有人這么做過。盜墓本來就不是公開的行為,小規模的盜墓一般是沒有文獻記載的。
你曾說過100座墓中有99座是被盜的。
張建林:根據多年的考古挖掘情況,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中國古代盜墓太猖獗了。
以前中央電視臺直播的老山漢墓,直到最后打開一瞬間才發現原來已經被盜了,里面是空的。同樣,80年代秦公一號大墓挖了8年,當時挖掘手段相對來說落后了一點,因此工作做得很細,規模很大,進度也很慢。到了開棺的一刻,很多新聞媒體都擁過來,結果打開一看里面已經被盜一空了,只留下一些零星的器物。本來滿懷希望地去挖掘,但真正挖到的時候卻大失所望,這種時刻遇到的太多了。
你花費一生精力研究乾陵,卻可能無法親眼看到地下,今生不覺得遺憾嗎?
張建林:探索未知的心態就是普通人都有,考古學家更加想知道到底里面有什么東西。但如果真正理性地去想,你就得考慮自己挖出來后怎么辦?考古和盜墓不一樣,盜墓人盜著就盜著了,沒盜著也沒什么,甩身走人,而且盜墓者主要是盜寶貝,對墓葬的形制、結構等并不重視。而考古挖掘如果本身技術不過關,很有可能就會在挖掘過程中把一些古代器具破壞掉。這樣還不如等我們有了更高的經驗和水平時再去做。這也許就是我們下一代的事情了。
■主挖派聲音
考古界泰斗石興邦主張挖掘
據2006年7月12日《西安日報》報道,在“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學術座談會”上,有關人士透露,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館等部門已經著手工作,準備大規模考古勘探乾陵陵域的文物遺跡。
專家推測,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500噸!這還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
專家推斷,十有八九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
曾主持西安半坡遺址挖掘的陜西省考古學會會長石興邦先生,堅決主張發掘乾陵。他表示,乾陵是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墓葬里的尸骨,各種金銀器、陶器、木器、絲織品都是極具考古價值的。雖說陵墓修筑得很結實,可是現在墓坑里到底是怎樣的情況誰也不知道,地震、黃土土質、氣候都可能對墓坑里的東西有影響。而近40多年來,考古界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業水平和現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夠勝任對乾陵的發掘工作。雖然出土后也有爛的可能,但與其這些東西放在墓坑里也會爛,還不如挖掘出來呢!
據介紹,關于乾陵挖掘的申請,陜西省曾幾次向國務院申報,國務院專門組織專家研討,最后未予同意。
■新聞鏈接
國家文物局:秦陵乾陵留給子孫后代發掘
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兩個皇帝秦始皇和武則天的陵寢究竟何時發掘?國家文物局和西安市負責人近日表示:從對歷史負責,對人類文化遺產負責的態度出發,在保護技術不成熟、保護水平不夠的情況下,不會進行主動發掘。完整地把它們“留給子孫后代”,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說,這兩個墓都沒有被盜過,其中隨葬的文物可能是大量的,非常豐富,非常精美。張柏表示,“我們現在的職責,就是要把它們保護好,完整地留給子孫后代。”當時國家地理雜志做了一組筆談,選了六個人,各三個人挖與非挖派,我不主張挖。而且這個考古學家說了不算,國家文物局一貫不主張挖。實際上在陜西的考古學家中,基本上是不主張挖的。當時提出挖掘的是一個老考古學家石興邦。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