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潞編書“搶救”無名畫會
高名潞編書“搶救”無名畫會
高名潞編書“搶救”無名畫會
時間:2007-01-31 00:00:00 來源:新京報
收藏
>高名潞編書“搶救”無名畫會
|
| (1965年,寫生途中的無名畫會成員:徐延宗、趙文量、石振宇(前排左起)楊雨澍(后排左一)。) |
|
《“無名”:一個悲劇前衛的歷史》記錄首個“畫北京”前衛藝術群體。
昨日,中國第一個當代民間藝術團體“無名畫會”回顧巡回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全面記錄該畫會歷史的《“無名”:一個悲劇前衛的歷史》近日也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主編高名潞表示,該書揭開了被遮蔽的這一專注與描繪北京城的前衛藝術群體。
發端于上世紀中期的“長壽”畫會
該書主編高名潞是哈佛大學博士,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及建筑史系教授,全書中呈現了“無名畫會”的藝術作品及藝術觀念,還原了“無名畫會”群像的力量。
書中,高名潞認為,“無名畫會”的起點當屬主要成員趙文量與楊雨澍1959年結識算起,畫會的第一次群展是在1979年,所以該畫會的歷史比“星星畫會”更早;而高名潞2006年在北京策劃的“無名畫會回顧巡回展”可算是該畫會的第三次展覽,由此,無名畫會又成為活動時間跨度最長(近半個世紀)的中國藝術群體。
《無名》一書被藝術界認為是首部全面記錄無名畫會歷史的著作。但是,高名潞認為,這本書不是簡單地回溯歷史,而是將“無名畫會”放到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史的敘事中,給予清晰的地位。對于書名《“無名”:一個悲劇前衛的歷史》,也曾有藝術家做了這樣的闡釋,“幸好那個悲劇的時代結束了,但人們不應該忘記悲劇。”
最早關注北京城的前衛藝術群體
不為大眾所知的是,無名畫會還是最早用表現主義風格描繪北京城風景的藝術群體。
《無名》一書中寫道,趙文量、楊雨澍等無名畫會的成員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至今仍從事現代藝術創作,作品主要是風景和寫生。開始是因為“文革”期間在家畫畫怕被查,只能被動選擇戶外寫生,久而久之,發現了自然的純粹和美麗。后來由于很多藝術青年一起去玉淵潭寫生,因此又發展出了“玉淵潭畫派”。
在書中,讀者可以看到三四十年前的天安門廣場、十三陵、頤和園等北京地標的模樣。
“歷史上不曾有哪個藝術團體如此細致地描繪北京城,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的藝術創作又具有一種文化史的涵義。”高名潞說。
高名潞表示“今天看到趙文量、楊雨澍的屋子里堆滿了畫,卻不愿賣掉一張,他們不主張藝術是為了拯救和教育大眾,而認為藝術首先要拯救自己。在過去,這種存在本身就是中國現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畫會回顧展展覽還將于今年5月去上海巡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