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收藏有點盲目 古玩市場黑洞多多
民間收藏有點盲目 古玩市場黑洞多多
民間收藏有點盲目 古玩市場黑洞多多
專家建議,要有一顆平常心,在還不具備一些專業知識和經驗時,權且把它當做現代仿古工藝品來購買或者欣賞,才不至于上當受騙。如果能夠從中淘得寶貝,權且把它當做文物收藏的樂趣來享受,切不可深陷其中。
亂世買黃金,盛世興收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漢市民對古玩、字畫等藏品越來越感興趣,使得古玩文物交易成為繼股票和房地產之后,最“火”的投資方式之一。古玩行當的詭譎與欺騙也愈演愈烈。誰為我們鑒寶?市場上到底有多少黑洞?
一張假畫3萬元,沒處說理——古玩行規真霸道
去年12月25日,記者接到一個緊急求援電話,對方是武漢某知名高校的教師楊國清--愛好古玩收藏的他,在漢口一個攤位花3萬元買了一幅著名畫家周韶華的“最具現代意味和形態的中國畫”。后來請武漢市收藏家聯誼會的專家鑒定,專家表示,此畫肯定為復制品,最多值200元錢。他一時傻了眼。記者隨后同他找到了賣畫的攤主。
對方表示:“古玩市場有特有的行規,并為業內人士一致公認和長期沿用,其中最主要的行規就是在古玩行業不打假、不三包(包退、包換、包賠),出售贗品不算騙人。古玩字畫講究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只要一脫手,就不可能有退貨的道理。”而這一市場的管理方則稱:“圈子里的玩家如果失手,都只會自認倒霉。許多人在買假賣假,每天都有人上當受騙。但我國《文物法》對于文物交易的規定過于寬泛,作為管理部門也是無可奈何。”
據武漢市文化局有關人士保守估計,目前該市至少有10萬名收藏愛好者,且在逐年增加。“因此可以這樣說,類似楊國清這樣上當的人是成百上千,在古玩市場,這叫交學費、長見識。只要涉足古玩收藏,幾乎沒有人不交學費的。古玩市場講的就是眼力,眼力好受騙少些,眼力不好受騙多些。”這位專家說。
商人講故事,自揭交易內幕--自封專家吃回扣2月7日,幾次邀約后,一家古玩城的古玩商人羅志(化名)向記者講述了古玩市場的幾個小故事。在這一行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羅志坦率地表示:“古玩行當的詭譎由來已久。自民國時期以來,古玩行業就存在兩種欺詐:把假的說成真的,把真的說成假的。目前市場上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些贗品之所以能賣個好價錢,主要是仿造得非常成功。高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文物造假上,使作偽登峰造極、自成體系。打個簡單的比方,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做出的東西和原物一模一樣,而硅橡膠翻模技術的運用,使仿品上的花紋與原物沒有任何差別。”他說,“作舊的方法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不外乎物理和化學兩種。
在物理的方法中,主要有移花接木,即通過粘貼、鑲嵌和挪移的方法,把一些舊的、殘破文物上的部件、皮殼,粘貼到新的文物上面,然后沾上土、上色,僅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來。而化學方法,就是用化學溶液對仿品進行浸泡,慢的3天,快的幾分鐘就能使器物變樣。有些化學溶液能使銅銹從仿品中自然長出來,摳都摳不掉。經過浸泡的仿品,還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種些有根系的植物,經過三五年,植物的毛細管就長到了仿品上,這時再拿出來出售,很能亂真。”“打算花大價錢買古玩的顧客,應該也是精明之人,也是不可能輕易上當的。”記者表示。“這就需要一個鑒定。而在由誰來鑒定的問題上,里面就有漏洞可鉆。”
羅志說,他就擁有一批文物鑒定者,必要時候,便請他們出具多位專家的鑒定意見,消費者一般不會產生太大的懷疑。交易成功后,鑒定者就按交易價的10%收取報酬,估價越高,鑒定費自然就越高。羅志坦承:“有的所謂的鑒賞家協會或者個人,其實并不是什么都精通,也敢打起大招牌,自封為著名鑒定師、專家進行鑒寶,有時便在攤主與消費者間左右通吃。”
湖北省外銷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藍蔚也向記者介紹:“作為一個文物鑒定者,在對文物鑒定真偽時,實際上也在鑒定他的良心。在古玩市場上,這種人確實存在,純屬利益使然。在坑蒙拐騙消費者的同時,也給國家帶來了危害。”他提醒收藏者說,目前,正規的鑒定部門只有省收藏家協會和武漢市收藏家聯誼會,他們一般不對民間出具鑒定書,也不給文物估價。所以,即便是賣方出具了鑒定書,市民也不能輕易相信。而且隔行如隔山,即便是正規鑒定部門專家給出的意見,也不一定100%的正確。
故意炒作,吸引普通百姓——一夜富翁是吹牛
著名鑒賞家王立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是我國歷史上第三次古玩仿制高潮,前兩個高潮一個在宋代,第二個在民國。當代文物仿制登峰造極,整個市場光怪陸離,聳人聽聞的事時時在發生。”古玩市場并非一般市民所能涉足,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非常強,能淘到寶貝的也是極個別人。但現實情況卻是收藏市場越來越熱。
湖北省收藏家協會一位專家向記者介紹,主要是經濟實力的推動,人們手上有了閑錢,開始抱著投資的心理買古玩。而文物藝術品升值的潛力非常大,拍賣市場上基本上是一年升值30%至50%,有些文物過兩年再拍,升值一倍,這種情況刺激有錢人投向這個領域。
藍蔚認為,古玩市場的暴利是讓很多人沉醉于此的原因。在武漢,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也加入了這一行列。而少數媒體和拍賣行的炒作,也為“收藏熱”推波助瀾。藍蔚說,攪動古玩市場的另外一種力量是,一些投機分子故意炒作市場價格。據了解,這些人的操作方式其實和炒股票一樣,先投入巨額資金,大量收購某個時期的古玩,使其價格一路飆升,炒起來后,再慢慢“放水”。
法律有空白,市場管理有待改進--收藏別做暴富夢。
在處理楊國清3萬元買了一張假畫的事情時,記者注意到,管理人員并沒有對有欺詐嫌疑的經營者進行處罰。武漢市消費者協會的一位人士對此表示:“古玩雖是特殊商品,但消費者遇到欺詐,只能自認倒霉,這種情況顯然很不正常。但法律上,我們難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具體條文。”
湖北省收藏家協會的一位專家說:“依照我國目前的有關規定,對于館藏文物的復制品是可以在市場上交易的,但是必須附有復制說明書,標明復制品的復制者和復制時間。但對于非館藏文物以及非文物的古舊器物,它的復制我們國家還沒有做任何規定,是個空白。”他說,正是存在這樣的法律空白,很多經營者在經營復制品時,沒有告訴收藏者是復制品,卻當作真品欺詐收藏者。主要負責維護市場公平交易的工商部門,由于缺乏必要的古玩鑒定能力,在管理上顯得力不從心。一些古玩市場自身的管理也顯得很不正規。
此外,目前文物鑒定中存在的混亂已擾亂了正常的、合法的文物市場。“最大的問題是這個行業缺乏準入制度”,他說,目前我國的文物鑒定尚缺乏標準可依,在行業資格的管理上也沒有明確規定,開一家鑒定工作室和俱樂部從事文物鑒定,根本沒有門檻,不需要到文物部門申報,只要到工商部門登記或在民政部門注冊一個民間團體就可以了。這是目前文物鑒定行業混亂、從業人員五花八門的根源所在。藍蔚認為,文物鑒定有著很強的學術性和技術性,不是學問深、資格老甚至是考古專家就能擔任的。因為一個優秀的文物鑒定人員既需要扎實的理論根基,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鑒定技能。
“現在民間收藏較為盲目。”武漢市收藏家聯誼會一位專家說。他認為,收藏的出發點不能僅落到投資上,而主要是為了陶冶情操,搞收藏其實并不需要鑒定書。他建議,收藏愛好者首先應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給自己的收藏定一個門類,然后好好讀幾本書,提高文化修養和專業知識,先把腦袋武裝起來,還要多跑跑博物館看看實物,再轉轉古玩市場,先不要下手買,重要的是先看、先“練眼”。有了一定的眼力,可以試試手,交少量“學費”買一些不太貴的古玩,再找一些真正的鑒定專家請教、切磋。
經歷了以上種種過程之后,還需要建立自信心,這是搞收藏的最重要心理品質,千萬不能輕信別人。準備花巨額的資金購買時,買賣雙方不僅要簽訂合同,還應設立一個鑒定程序。他說:“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有一顆平常心,在還不具備一些專業知識和經驗時,權且把它當做現代仿古工藝品來購買或者欣賞,才不至于上當受騙。如果能夠從中淘得寶貝,權且把它當做文物收藏的樂趣來享受,切不可深陷其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