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島人家:鄧已河的畫像人生
瓊島人家:鄧已河的畫像人生
瓊島人家:鄧已河的畫像人生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炭畫頭像、國畫風景及人物畫,擺滿一屋子,鄧已河每每看到自己創作出來的得意之作,總顯得那么愜意和滿足。
提及鄧已河及其作品,在府城乃至海口的同行中,小有名氣。因為其藝術生涯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并沒有師從何人何派。
1946年鄧已河出生在府城打鐵巷一普通人家,自打他上海南中學初一年級起,具有畫畫天賦的他開始畫畫,但是高中畢業后,他忍痛拋開自己喜歡的畫畫,到海南海運公司工作,20年后內退回家,而其愛人所在的國企也停產,全家人的生活開支頓時全沒了底。
天無絕人之路。逆境中振作起來的鄧已河不得不“重操舊業”,重新拿起畫筆,開始了他的別樣藝術人生。但畢竟這只畫筆已“荒廢”了30年,工作之余也沒延續,一下子拿起來顯得很生疏。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內退的他唯一有的是時間,鄧已河便拿起自己喜歡的古典詩詞、名著并在自己長期訂閱的《中國書畫報》指導下,無師自通的開始了畫畫。他將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擺在打鐵巷口叫賣,很快被買主買走。頓時全家人看到了希望,鄧已河也從畫畫中悟出了書畫的藝術真締。其作品也存放在海口各畫廊、書畫店中寄賣,并憑其作品清雋雅逸的風格,創下單幅作品500元的價格。
炭畫(實稱“畫像”),是鄧已河最善長的本事,因其畫功精細、生動,遠近聞名的年長者都上門預約。
有一天,海南大學的一名女外籍教師帶上兩個翻譯到了他的畫室,要求鄧給其畫一幅炭畫,一個半小時后,女外教拿著自己的“畫像”滿意地走了,臨走時嘴里還一連說:“verygood”“beautful”。而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在海南經濟泡沫高潮時期,他正在海口街頭作畫,可能是其創作的一幅齊白石畫像的原因,他的畫攤上竟然吸引來了齊白石的兒子要求他給其刻印章。
得意作品在受人欣賞得到愉悅之余,鄧老也時常感到很苦惱,原因是其作品在一些畫廊被賣出好價錢,但店家卻騙他只賣得少許錢,而有的作品在被賣出后,店家則稱,弄丟了。
正如信息時代電腦畫像對傳統畫像的挑戰一樣,“傳統的東西畢竟有其頑強的一面是電腦畫無法企及的。”鄧老說,電腦像保存時間過短易褪色及傳統習慣無法接受是其硬傷,而傳統的炭畫經得起年代的“考量”。在瞬間苦惱之際,鄧老也不計較什么,埋頭自己的創作。
“并不是什么東西都能用金錢去衡量的,畫像就如自己生活的鏡子,藝術的靈感最為關鍵。”鄧已河說,他最大的“畫愿”就是將海口的海瑞、丘浚和現有的廟宇,通過自己的畫筆描繪出來,把丘浚在其《學士莊記》中的人物勾畫出來,從中找到自己的晚年樂趣,足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