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招徒學習泥人手藝
花錢招徒學習泥人手藝
花錢招徒學習泥人手藝
時間:2007-01-30 00:00:00 來源:
收藏
>花錢招徒學習泥人手藝
|
| 江南大學藝術系學生在向工藝美術師孫靜嫻(右二)學習泥塑藝術 |
|
近日,江蘇省無錫市惠山鎮花錢招徒來學習惠山泥人手工技藝,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無錫惠山泥人是江蘇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但做泥人收入少、學習苦,很多有意學習這門手藝的年輕人因此望而卻步。對此,無錫市文化部門權衡再三,制定了傳承方案,即花錢招徒學習惠山泥人手工技藝,此舉在江蘇省內屬于首次
嘗試,在全國也不多見。
貴在喚醒公眾意識
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鄒偉康告訴記者,在3年傳承合同期里,無錫市給予學徒相應的承傳助學補貼,學徒期滿考核合格并能承擔起承傳職能的,由相關單位正式聘用。一般學徒月補貼在800元上下,并與其他職工一樣,享有醫保、養老等待遇。
在國務院頒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竟有超過八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cn”域名仍然未被有效注冊,例如“漢劇.cn”、“苗繡.cn”、“媽祖祭典.cn”等依然“待字閨中”。而2005年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讓國人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迫切性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曾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的在于要喚醒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他表示,資金可以籌集,人才可以培養,但因缺乏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而造成人為破壞卻不自知,這才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大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呼喚保護關愛文化遺產已經迫在眉睫。
重在實行分級保護
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種種問題,江蘇省在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逐步將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法制化軌道,開創了“行政保護為主、民事保護為輔”的保護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保護體系、傳承人和傳承單位保護制度。
2006年,江蘇各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分別由市、縣級政府核定公布,并報省政府備案,省級主管部門選擇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定為省級代表作,并報國務院備案。至此,江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的分級保護正式實施。
此外,江蘇省要求縣級以上政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文化發展綱要及城鄉建設規劃,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研究、珍貴資料和實物的征集和收購、資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傳播活動等。每兩年公布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瀕危名單的同時,還嚴格規定:如因地方政府未采取有效措施而導致遺產項目失傳的,將對主管人員給予相應處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將被追究責任。
“政策+市場”是最好出路
為了更廣泛地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打破民間技藝“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陋習,每年撥專款給傳承人促進技藝更廣泛的流傳。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傳承單位,江蘇省賦予其諸多權利:開展傳藝、講學以及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等活動并獲取報酬;向他人有償提供其掌握的知識和技藝以及有關原始資料、實物、場所等;開展活動有經濟困難的,可以申請政府資助;對具有代表性或做出重要貢獻的傳承人和傳承單位,可授予其“傳承大師”和“優秀傳承單位”稱號,“傳承大師”可享受政府津貼。
有關專家在肯定惠山做法的同時,也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保護外,還應當合理開發,通過市場讓它們生生不息、欣欣向榮。對于在現今社會中還有實用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完成對其搶救性保護后,政府部門需要幫助其開拓市場空間,在政策上加以扶持,有了適度的市場規模后,逐步開發新品種、新工藝和新技術。同時,江蘇還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鼓勵社會資金與境內外的組織和個人依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活動。
揚州的剪紙、玉器等七項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效率低,市場競爭力差,不堪高稅負擔。揚州市通過調低其稅率,利用稅費杠桿調控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用“看得見的手”彌補了市場競爭的缺陷。在宏觀調控下探索市場化之路,這也是江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嘗試。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