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的破壁
文化產業的破壁
文化產業的破壁
文化產業的破壁
作者:繆其浩 第2期 總第70期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發達國家從工業經濟到體驗經濟的轉化,人們對文化的作用和文化產業也產生了更新的認識。即,文化不僅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且有成其為核心的趨勢。進入21世紀后,人們發現1997年金融危機中曾痛苦掙扎的韓國,其經濟竟在短短幾年內重新崛起。探究其中主要因素,最活躍者便是其文化精神和文化產業,由此證明了“19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的世紀;20世紀是發展經濟的世紀;21世紀是以文化建立新時代的世紀”的論斷。
如何立足21世紀的高度,充分認識中國文化及其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國家的戰略產業,成為國家的戰略核心。為此,本文作者提出文化要在精神上、產業組織上和隊伍建設上“破壁”的論點,即打破樊籬,在更廣泛的空間發揮文化產業的核心作用。
文化日益從一種“軟力量”變為國家和地區發展的“軸心”
人們日益清楚地認識到,文化已不僅是飯后茶余的調料,愉悅人生的奢侈,它更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早在199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就稱美國文化為“我們可加以利用的一種軟力量”。10年來,這種“軟力量”因其無可爭辯的作用和影響,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同。這種“軟力量”對外,具有強大的發散力;對內,即對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同樣表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和推動力,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國際上對文化的理解又有新的認識。文化不僅成為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且以一種核心力量的身份顯現。美國白宮寫作班子負責人杰奇曾發表文章,論述美國的第四種力量:文化力量——將是決定21世紀走向的“主軸”。英國曼徹斯特市在其文化產業的戰略咨詢報告中,也提出“文化變成城市發展戰略的軸心,經濟、社會、技術和教育等,都將日益維系于文化這個軸心”的理念。該報告斷言,21世紀的成功城市將是文化城市。
韓國的再崛起:文化作為發展核心的實例
兩年前,當我們引用“文化娛樂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新媒體產業將是新經濟核心”觀點時,曾引起一定反響,但許多人認為,那僅是一個未來的可能性。現在,我們有了一個通過這個新產業帶動整個經濟的活生生的實例,這便是5年前曾被金融危機攪得灰頭土臉的韓國。
1997年,韓國遭遇了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危機,那年11月11日,韓國外匯儲備降到谷底;幾周后,到期的外債將其逼進破產的深淵。12月3日,韓國政府只能滿懷屈辱地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極其苛刻的安排。人們看到眾多大財團解體、三分之一的銀行關門、公園里失業人口徘徊……。然而,僅僅不到5年,韓國再次崛起,1999年,其經濟增長反彈至10%左右,后雖有下降,但在疲軟的世界經濟中,依然不失為一個亮點。現在,韓國的外匯儲備達1100億美元,居世界第五。韓國的再崛起不僅在經濟方面,不久前成功舉辦的世界杯,讓世界看到了韓國生氣勃勃的國家精神風貌。
在韓國整個經濟的崛起中,其文化產業的活躍和成長速度,使之成為一個被公認的文化出口大國,一如其自稱的那樣,成為邁向“世界第五文化生產大國”。數字游戲被確定為韓國的戰略產業,自1998年以來,其產值翻了一番。其中最突出的“天堂”游戲,不僅風靡亞洲,且與微軟和索尼等巨頭游戲產品在國際上形成犄角之勢。“天堂”34歲的創辦人躍居韓國第七大富翁;韓國電影出口從1995年的21萬美元,到2001年的1100多萬美元,增長50倍;韓國三大電視公司之一的MBC,在2002年6月中國上海電視節上賣出價值100多萬美元的片子,而該公司幾年前在上海電視節上僅賣出5萬美元。難怪一本描述韓國這段經歷的專著用“從經濟破產到文化征服”的副標題,真不算聳人聽聞。
不僅如此,韓國文化產業猶如一條泥鰍,將其整體經濟的“魚盆”都攪動得活躍起來。如,網絡游戲產業帶動韓國的寬帶網絡普及率在世界遙遙領先,并直接促進了電子商務在其他領域的發展;一種新的、注重設計的創新文化滲透到各個產業,逐漸把“韓國制造”推向“韓國創作”。三星、LG和現代汽車等著名公司,將設計師提到直接向總裁負責的hspace=10 vspace=10 align=,有的甚至進入了公司董事會,三星電子在美國工業設計大獎2002年度獎和1998到2001獎牌總數上,均與美國蘋果電腦并列第一,從而一改“亞洲最佳的日本也不過僅會模仿而已”的形象,在產品價值鏈上邁向利潤的高端。可以說,所謂“韓流”雖在表面上有點兒黃發、肥褲式的膚淺甚至惡俗;但深層次中,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
韓國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決不是偶然的,它是基于從政府到產業對其戰略意義的共識,一步一步地設計、促進、推進而成功的。1998年,在金大中任總統后的韓國發展戰略中,便認定文化是21世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而不再僅僅將文化簡單地視為消遣娛樂,也不再將文化僅僅作為與世界交流溝通的工具而已。正因有如此的認知,當韓國碰到金融危機后,政府很多部門都在裁員,只有文化部門不減反增。金大中競選總統時,便提出要將文化經費提升到占其國家總預算的1%。現在,該目標已經達到。在經過否極泰來的5年后,韓國文化觀光部長南宮鎮說:19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的世紀;20世紀是經濟發展的世紀;21世紀是以文化建立新時代的世紀。
韓國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了許多具體措施。除增加文化經費預算外,1999年韓國國會通過了《文化產業促進法》,猶如支持信息、電子、汽車工業一樣,給予文化、娛樂等產業以推進協助。1997年設立了“文化產業基金”,提供新創文化企業貸款。韓國政府還在組織上采取一系列措施:1998年韓國成立游戲產業振興中心, 2001年又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成立較早的設計振興院,在2001年搬進了價值1億美元的大樓,每年得到政府5000萬美元的資助。為了促進文化產品的出口,其政府還特別成立影音分支公司,將韓文翻譯為外語,幾乎全額補助翻譯與制作費。
文化“破壁”——應成為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主角
解剖韓國文化產業在經濟振興中的突出地位,并非我們要跟風模仿,韓國文化中顯然有不少我們無法或不適合借鑒的部分。然而,韓國的經驗確實提供了一個在某種具體條件下,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核心推動力的鮮活例子,而且證明了這種成就是可以通過政府和業界有意識地共同努力來實現的。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等地亦有許多事實,均在某個方面顯示了同樣的規律。根據近年來對國內外文化產業的實證研究,我們提出文化“破壁”的觀念。如果不破花粉孢子壁,人吃下再多的花粉也無法吸收其真正的營養。同樣,文化也要在精神上、產業組織上和隊伍建設上“破壁”,即打破樊籬,使之成為真正中國發展戰略的核心。
創意能力和創新精神應是經濟發展的核心
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還是韓國的新鮮案例,均令人心悅誠服地相信,在知識經濟中,文化產業及其他產業的創意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因為,源于人的創造力的創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素,這正是江澤民關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論述的生動體現。在深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我們要加快、加深對于“文化創意是生產力的源泉,是發展的原動力”的認識。一段時期以來,言必稱“文化”成為一種時尚;好像任何東西均可貼上“文化”的標簽,這樣的后果反而湮滅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現在,我們提出文化精神要破“壁”,即在強調文化產業本身重要性的同時,要認識文化就是蘊含在所有領域和產業中的創意能力和創新精神,表現在各個企業產品的獨特設計、品牌和形象上,決非虛無縹緲。目前我國產業界普遍開始重視自主知識產權,正是朝著這個方向的正確發展。
文化產業在共棲、融合和衍生中發展壯大
文化產業如何在國家戰略的大舞臺上施展才能,體現價值?我們認為,文化產業不僅自身要做大、做強,還要破“壁”,與其他產業形成共棲、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動關系。產業融合是當今世界趨勢,美國、日本和韓國的經驗表明,文化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將形成強大的經濟競爭力;紐約之所以被稱為“世界數字之都”,是因其具備以“硅谷”為代表的文化創意、軟件開發和風險資金共棲的良好環境;影視和文藝表演能夠帶出利潤豐厚的衍生產品,旅游發展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而數字內容產業對網絡平臺(如寬帶)、技術(如主流媒體)和相關硬件(如機頂盒、信息家電)的拉動作用也日益明顯。但是由于我國行政管理的條線分割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這種良性互動的實際發展遠遠落后于人們的預期值,正在成為嚴重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重新定義文化人
長期以來,“文化人”的概念已形成一種幾乎固定的模式,往往是指那些畢業于新聞、中文或影視專業,工作在文化系統,集合在相應的協會、學會旗下的人群。在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研討乃至重大決策中,幾乎很難聽到經濟學、管理學的專家、學者或來自產業經營、投資金融方面人員的聲音,更不用說具有理工專業背景的技術人才的見解。再加上傳統教育中過早的文理分家,承擔21世紀文化產業發展重任的文化隊伍,出現嚴重的知識偏門和缺失。像美國惠普公司女總裁菲奧莉娜那樣,同時擁有兩個理工學位和兩個文科學位的統領人物非常難得。另一方面,全國大力推進的信息化因為缺乏文化創意和各種內容,所謂“有路無車”,“有車無貨”已成為一種痼疾。應該看到,許多著名文化人并非狹義的“文化出身”,創造新文化更要有新文化人。在現有情況下,我們應以更寬容的態度,重新定義文化人;以更寬廣的視野,廣泛召集文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擁有一支適應新世紀使命的文化隊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