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墻從隋唐修到明清
西安城墻從隋唐修到明清
西安城墻從隋唐修到明清
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專家對含光門段的古城墻進行了考古調查,結果發現古城墻的外部是明清城墻,內中夾包有隋唐長安城的皇城城墻,是歷經5次大規模修筑而成的。
全長13.7公里的「西安城墻」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垣,最近雖已作為「明清城墻」項目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目錄,但其在歷史上曾多次維修,歷史演革一直不很清楚。
主持考古調查的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研究員秦建明說,他們對城墻的一處典型斷面進行了重點分析,從其結構、土質、土色等進行劃分,斷面外部是明清城墻,內包隋唐長安城的皇城城墻,并有隋唐之后數次對城墻修建補筑的墻體。
維修改建的具體情況可劃分為五大期:隋唐期,現在其斷面呈近三角形﹔唐末五代期,此時加厚舊城墻1.5米到2.5米以上,頂部也加高將近1米﹔宋元期,此時增補層處于明城墻斷面中心,土色暗褐,質地密實,夾有少量磚瓦﹔明清期,此時將以前所筑城墻的墻體全部包筑于內,即是現在稱的西安城墻﹔現代修葺層,主要是上世紀80年代初西安市進行的加固處理。
秦建明說,在唐朝含光門內是許多政府機構所在地,太社太廟與百官衙署等全設于此,進門需有魚符方得通行。這段城墻斷面的考古調查不僅讓人們了解了「西安城墻」的維修改建歷史,還對研究隋唐長安城皇城的結構及其構筑技術與設計思想等具有重要價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