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斯比將拍中國沉船瓷器 再現百年前貿易史
索斯比將拍中國沉船瓷器 再現百年前貿易史
索斯比將拍中國沉船瓷器 再現百年前貿易史
2007年1月底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對全球收藏界來說無疑是一大熱點——約7.6萬件在越南海域打撈上來的中國清代青花瓷器將于本月29日至31日在這里拍賣,而在拍賣之前舉行的3天展出已經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古代瓷器愛好者。
這批“海撈瓷”是從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國商船上打撈上來,通過索斯比拍賣行拍賣。在這次拍賣前舉行的預展會上,索斯比拍賣行中國藝術品專家卡若萊·舒爾頓女士說,國際收藏界對此次拍賣十分關注。據稱已有不少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及新加坡的藏家商賈表示將參加競拍。大部分瓷器都產自中國赫赫有名的瓷器重鎮景德鎮。
“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清朝政府并不鼓勵對外貿易,但從1999年在越南海域打撈上來的這個陶瓷商船看,中國當時的對外貿易已經相當驚人。”舒爾頓女士一面把筆者引入陳列著數千件中國瓷器的大廳,一面認真地說。
她指出,談到中國和歐洲在歷史上的往來,人們提到更多的是中國絲綢,但至少從這整船的貨品上不難看出中國瓷器當年在歐洲已經頗有名氣。
據說,17、18世紀時,歐洲的皇宮貴族、商賈名士很崇尚中國瓷器。當時多數人不可能到達中國這個神秘的國度,但在家里擺幾件中國瓷器,喝茶、吃飯能用上來自中國的瓷器似乎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這次從越南海域打撈上來的瓷器中不但有專門針對東南亞市場的茶具,亦有瞄準歐洲市場的杯盤碗碟。
舒爾頓女士說,那些外表涂有咖啡色釉料的茶盅是東南亞市場很受歡迎的瓷器,而描繪有歐洲,很可能是荷蘭風景的盤子,似乎是當年“來樣加工”的產品。而在沉船甲板上發現的瓷啤酒杯,無論是從器型還是歐洲風土人物的圖案看更具“來樣加工”的特色。專家分析,啤酒杯上景色與荷蘭小鎮席凡根或瑞典的哥德堡十分相似。
帶有明顯波斯圖紋的清花瓷盤顯示當時中國商人已經與當時的波斯有密切的商業往來;而另外一些盤子從圖案設計上看有日本的風格——除了青花圖案有日本風土人情之外,青花鎦金也是日本當時的一大特色,雖然歷經近300年的海水侵蝕,鎦金已經被泡掉,但經專家指點,還能夠看到星點金光和鎦金留下的線條。
在這個23米長、8米寬的木船上,人們甚至發現了一些“康熙通寶”字樣的銅錢、虎面吉祥物和一枚有“潘廷采印”字樣的私人印章等物品。
當時,中國商人就和現在一樣與南洋和歐洲的商人簽訂合同進行貿易。雖然在這艘沉船上沒有發現什么公司印章,但專家推測,出自中國廣州著名外貿中心“十三行”的這個潘廷采先生應該是這艘商船隸屬的貿易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而且他當時大概曾親自攜帶印章押船出海。只可惜這位中國商人也不幸葬身海底,但他的私印卻和這數萬件中國瓷器成為了中國清代對外貿易的見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