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以智融翰墨
哲人以智融翰墨
哲人以智融翰墨
方以智(1611年至1671年),安慶桐城鳳儀里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書畫成就也很突出。
秦祖永、潘天壽等人多次在著作中稱許他的繪畫是“……純用禿筆,意興所到,不求甚似……勾皴,不事渲染。而生趣天然,令人愛玩不置,真白描高手”。
據史料記載與畫跡遺存,方以智青年時代即涉獵繪畫,贊同董香光“南北宗論”,主張“以畫為樂,意到筆隨?!碧岢爱嬛杏形?,物中有聲”的創作理念。此時的作品體現了他在學問功名之余的閑情逸致。然究其筆墨意蘊,不以孤傲高標為能事,而是追求一種直入元人堂奧的閑逸灑脫的水墨韻致。
這種水墨韻致隨著明王朝的滅亡而不復再現。方以智在飽經患難,被迫出家后,已經不再是為畫而畫了,而是在撰寫《藥地炮莊》、《東西均》、《易馀》等許多充滿辯證哲理的著作的心境下,雖“不離筆墨游”,但最終是求得“得慧解脫”。故而好用禿筆焦墨寫成,畫風幽淡,荒疏簡遠,母題多為枯山寂水、孤樹奇石、逸筆草草而不求形似。以象征意味的物象,復題些禪詩偈語,畫境頗類《藥地炮莊》語境,寓意深奧,頗難解讀。錢澄之嘗稱“(方以智)其所著書,好作禪語,而會通以莊、易之旨,學者驟讀之多不可解”。
實際上,方以智這一由閑逸灑脫的水墨韻致到借禪語亦即“若猜此何物,此正無道人得處也”畫境的演變,更多的是其從“備極繁華”的名流到“耽嗜枯寂”的山寺頭陀的心境變遷的使然。方以智每一畫作的紀年不以清帝紀元年號,又比那位躬親迎駕的朱若極(石濤)要高潔偉岸得多。他是哲人,不肖淺薄的表面文章,立志不與滿清合作,大可不必像八大山人那樣為了“銘記”明帝而在畫作上設計出“3月19日”(崇禎帝自縊的日子)花押式的紀年款。
他畫山水,雖也多作嶙峋之怪石、出云之奇樹、璀嵬之遠山,但題以“不化龍鱗化鼠肝,景山舊夢說凡凡,空王法雨未沾日,已有孤標矜歲寒?!?、“老木支離拔天去,曲轅不作哀駘淀,凈中涂抹強嘆似,但繪無塵霜雪柯?!彼⒁獾膭t是他一貫忠于明室的節操和不與投降、屈膝事敵的軟骨頭同流合污。所揭示的還是他猶如超塵脫俗的霜塵雪柯,亭亭獨立,孤傲不屈的人格。
以哲人的思想來操持畫筆,藉圖象傳達自己的哲學觀,當肇自方以智,其繪畫語言自然是區別有明以來“文人畫”的習性。這一點我們或可從他的《樹下騎驢圖軸》中題跋得到些許認識——“石若冬雪,樹若春雨,人都猜作灞橋驢背,我便道:是天臺騎虎……也是禿筆作怪,不覺舌為之怪。是誰面壁九年來,來此敲空下語。愚者曰:聊讓此人一日,余者不敢相許?!庇醒芯空哒J為這段題跋明確表明了方以智心堅如冷石、學問如春樹,儒身佛心、多才多藝。驗之該圖中人物的形象、沖天的大樹,冷峻堅硬的山石,抑或舍“畫以言志”無以為說了。
他在《枯樹圖》中“盡為榮枯,皮相久矣,誰知冬煉三時耶?此木笑曰:我正開萬古之花,有人賞否?法者,時也。道者,歲也。寒忍而后溫發,從來代錯,多少人被幾條閑石相,換卻眼睛了也?!钡陌险Z,這哪里是在畫畫,簡直是在解說自然萬物的互變辯證規律。
總之,在方以智出家以后的畫筆里,我們既領略了他那不同凡俗的筆墨意趣,然而更多的是品味到他那寄托的枯樹孕育著新樹新花,枯寂山水必將孕育著另一番新天地的哲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