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畫家”李德鎂
記者“ 畫家”李德鎂
記者“ 畫家”李德鎂
丙戌歲末,記者走進李德鎂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家,這被他戲稱為“斗室”的居所,也是他的畫室。
在四川油畫界,乃至整個中國畫壇,像李德鎂這樣的畫家不多:一位職業新聞人,油畫作品連續幾年入選全國美展,不斷斬獲金、銀獎項。
“職業新聞人竟有如此造詣”
《中國—法國藝術交流展》上,經營畫廊的法國美術評論家保羅·皮埃爾看到李德鎂送展的油畫《老墻》后,獲知這幅“令人浮想聯翩”油畫,竟出自一位中國記者的手筆,他驚嘆:“這真難以想象!一位職業新聞人,作品竟有如此造詣。”
其實,誠如中國美協副主席李煥民先生所言,李德鎂“在美術創作上所花的精力不比專業畫家差。”
2006年,北京朵云軒經過精心籌劃,于年底在北京保利大廈舉辦了三場油畫拍賣會。李德鎂有三幅作品受邀參加“四川油畫”和“紅色經典”的兩場專題拍賣,其中《老墻》高出估價近十萬元,以27.5萬元成交。在此之前,他的另一幅入選全國美展并獲得銀獎的油畫《巍巍昆侖》,曾被一家企業以40萬元的價格收藏。
拍賣價格,能夠反映畫家的市場接受度,但卻不是作品的唯一評判標準。對李德鎂而言,以一個新聞記者身份,躋身國內美術界油畫家行列,這恐怕與他長期從事新聞工作,研究人與自然的秩序,感悟它的繁復、理解它的規則是分不開的。
“我一時還不放棄寫實”
李德鎂,踏入新聞圈正是因為繪畫。陰差陽錯,幾次與四川美院失之交臂。至今李德鎂還唏噓不已。當年背著畫箱,徒步數十公里去綿陽參加四川美院附中招生考試,等來美院附中的錄取通知,卻因為“出身不好”而被當地文教局扣壓。無奈之下,又背著被蓋卷,擰著畫箱,獨自到重慶,混跡美院老師和同學間。回到家后,李德鎂因為繪畫特長,被部隊破格招收為文藝兵。
1966年,李德鎂退伍后再次報考四川美院,不巧的是,恰遇全國高校招生暫停。
多次錯失進到美院學習繪畫的機會,李德鎂成為四川電視臺一名記者,但他并沒有就此與美術失鏈。在當記者期間,他采訪報道了近百名畫家,制作了《四川美術巡視》、《四川美術學院的油畫教學》等多集大型紀錄片,同時利用工作之余創作連環畫、插圖,學習書法、篆刻。就連出國訪問,也畫了幾十張素描和色彩寫生,創作了不少的外國風情畫、風景畫。
讀李德鎂的畫,構圖篇章的用心,色調冷暖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塑造,筆觸走勢的靈氣,無不凸現細節刻畫生動,氣韻神情躍然畫布。
一位美術評論家曾說,李德鎂的油畫技法有著引領寫實畫風的四川畫派的明顯痕跡和影響。李德鎂卻告訴記者,“其實每一個畫家都在尋找一種方法來解釋世界,認識相近的畫家會形成一個群體。我希望不要粗率、簡易地把各個群體割裂、分開,事實上,如何打通這些界線更足以體現繪畫的多元化特色。”
“如果硬要劃分一個風格的話,只能是寫實吧!至于今后怎樣,我自認為這是一個認識問題,我會冷靜地思考一段時間再作選擇。”
“藏族題材組畫是我的追求”
臨別,他邀請記者看剛完成的一幅新作《春天的陽光》。這幅兩米長一米多高的油畫,以藏族生活為題材。
李德鎂繪畫中的藏族文化“情結”,源于他記者生涯中的一次歷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一次赴海拔5000米的大雪塘采訪。在那里呆了二十幾天,下山時竟然昏倒休克,幾個藏族同胞輪流將他背了六天下山送進醫院。那時起,李德鎂對藏族同胞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正是這樣的情愫,從1999年重新拿起油畫板,他創作了幾十幅藏族題材的油畫作品,其中《草地情》在2001年入選建黨八十周年全國美展;《萬代英名》入選2002年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六十周年全國美展,獲優秀獎;《老墻》、《紅蘋果》等六幅油畫于2003年應邀參加《中國—法國藝術交流展》;2004年,《高原陽光》入選第十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獲金獎……
“我一直在研究藏傳佛教和藏族的民俗,構思以藏文化為主題的大型組畫,盡可能真實客觀地記述、反映藏族歷史、社會的滄桑巨變,以此作為奮斗目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