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的“中國白”
會說話的“中國白”
會說話的“中國白”
時間:2007-01-26 00:00:00 來源:光明日報
收藏
>會說話的“中國白”
 |
有一種瓷器叫“中國白”,它白如雪、薄如紙、溫如玉、聲如磬。不染煙塵的白,天生麗質的白,雅潔脫俗的白。“中國白”在德化,這里自來就是中國陶瓷的重要生產地。云遮霧繞的戴云山,以其草木的繁茂豐美,滋潤了一方水土。而純凈高雅的白瓷,便出產于這蓊郁悠遠的大山腹地。
早在新石器時代,德化就開始制作硬陶,至唐、宋代有發展。隨著“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興盛,德化陶瓷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產品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盛贊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意大利博物館至今仍珍藏著他帶回的德化瓷器,被稱為“馬可·波羅”瓷。
但德化瓷器真正揚名天下是在明代。這時德化的陶瓷制作工藝已臻新境界,尤以白瓷最引人注目。藝術巨匠何朝宗燒制的陶瓷,色澤白潤而帶淡黃,如象牙般素樸雅致。同時他吸收泥塑、木雕的傳統技藝,將德化白瓷推向了中國瓷雕藝術的頂峰。他精心創作的《渡海觀音》,成為曠世神品——觀音慈眉善目,神態安詳,雙手籠袖,腳踏波瀾,衣袂臨風,一時風靡海外,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英國古陶瓷研究專家約翰·蓋爾甚至贊嘆說:“何朝宗的瓷雕藝術作品,可與達·芬奇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相媲美。”
歲月悠悠,五百多年過去了,年輕一代瓷藝大師從德化的草野間如山泉迸發,他們中有柯宏榮、陳桂玉、陳仁海、鄭雄偉和顏松柳。
陳仁海并非出身陶瓷世家,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而這個從小就喜歡捏弄泥巴的孩子,不經意間已成為德化瓷藝界的佼佼者。陳仁海將他創辦的陶瓷研究所取名“辛默樓”,“辛、默”二字記錄了他的藝術求索之路,同時也是人生的信條。因為陶瓷是土和火的藝術,是造型的藝術,更是想象的藝術,而默思,正是藝術誕生的苗床。
柯宏榮和陳桂玉是一對夫婦,在上世紀90年代末,他們的作品《山鬼》就以造型別致、富于感染力,獲得人們的青睞。經過十多年的磨礪,兩夫婦的創作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在他們創辦的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展廳里,各色人物造型美不勝收。
“中國白”不僅僅是德化陶瓷藝術家們辛勤和智慧的成果,還凝結著中國藝術大師們的心血。比如啟功先生,就始終關注著德化白瓷的發展。當年,陳仁海燒成第一件瓷品時,首先想到的便是啟功先生,于是千里迢迢去到北京,向大師討教。
啟功先生細細地撫摩了一遍手中的瓷器,對他說:“為什么一定要上釉呢?你們造的中國白瓷器溫潤如玉,玉器有上釉的嗎?它們就像十二三歲少女的肌膚,還需要涂上厚厚的脂粉嗎?”一席話,讓陳仁海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德化從此有了不上釉而光潔如玉的“中國白”。
如今,陳仁海已經有了自己的陶瓷大廈——號稱“白宮”的“中國白藝術宮”。“中國白”的廣告旗在百米大道兩旁獵獵飄舞,氣勢奪人。
在德化瓷藝大師們的手里,“中國白”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幅藝術珍品,或是歷史事件的縮影,或是生活圖景的描繪,或是性格人物的造型,既有寫實的逼真,也有浪漫的夸張。
《歡喜就好》塑一尊咧嘴憨笑的彌勒,右手輕輕把玩著一粒石球,左手高擎,食指朝天。那神態,人見人愛,讓你將一切煩憂拋諸腦后。
《千手觀音》撫之溫潤細滑,觀之瑩白透亮,更兼出神入化的人物造型、華麗精美的工藝制作,無不讓世人嘆為觀止。
《三月三》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細膩、優美的人物造型,加之薄如蟬翼的彩色紗巾,將德化瓷的美妙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輪明月》則是年輕瓷塑藝術家顏松柳的發軔之作。瓷雕刻畫了弘一法師的形象,挺拔的身姿、清癯的面孔,身后是一輪皎潔的圓月。白瓷通體不著一色,素樸、淡雅,卻營構出了一幅明月照人人如月的深邃意境。
“中國白”會說話,它們在展示自身的同時,也在向世人訴說著瓷雕藝術大師們的獨具風采。
會說話的“中國白”,讓人賞玩不盡的“中國白”,在德化,在草木蓊郁、云霧縈繞的戴云山間,在一群富于創新的年輕藝術家們的胸中和手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