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美的新古典——略談羅曙光的中國畫創作
幽美的新古典——略談羅曙光的中國畫創作
幽美的新古典——略談羅曙光的中國畫創作
羅曙光,號清士,1962年出生。祖籍山東濰坊,系當代中國新文人畫代表之一。中華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美術家協會會員等等大小團體頭銜。曾擔任各種全國書畫大展評委、學術主持等。作品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華夏筆都”全國知名國畫家特邀作品展、鑫光杯迎澳門回歸中國畫精品展、世紀中國.風情中國畫大展、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等數十次大小展覽,并編入大中型畫冊六十多部。著有《匠氣與文氣》(——第十屆全國美展述評)、《關于中國畫的傳統筆墨與創作中的技術制作》、《名家不等于名畫》(——淺談中國畫市場的弊病與發展前景)等等發表于《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青年報》——青年時訊、《羲之書畫報》等全國大小報刊。
現為清士齋藝術工作室主持人。
在當代中國畫壇,羅曙光的作品在書畫圈內頗有爭議:有人說太傳統、無多大新意,也有人說初看有宋代遺韻、細品卻有他的心境之氣。
早在1982年,羅曙光先生起初從事西畫研究與創作,后來他總感覺西畫創作總比不上西方人的敏銳。或許正因為他是中國人的血統及中國人的審美觀,便轉向了中國畫的研究及創作。中國的繪畫藝術似乎對他有不解之緣,憑著他的勤奮加悟性,愉快地在傳統里悠游著,且越游、越遠、越深,直到浮出水面,露出了有個性而深邃的中國臉。近十年來,畫壇出現許多種類的中國畫,在當今多元文化大氣象里,他仍是我行我素,繼續畫他所想和所見的東西。我曾經對他戲言,“你何不用西畫顏色,也來個‘大發展、大創新’,去嘗試大‘中國畫’創作,或許會出現另一番景致,沒準在全國大展上得個大獎。”他卻淡然一笑,取出中西混合顏色的作品,看上去還是中國味的繪畫。誠然,作為中國人總還是喜歡中國的繪畫,無論用什么顏料與工具,最終他作的仍是中國畫。從這點可看出他作為中國人對民族藝術的傳承與個性的追求。
中國畫與西畫色彩審美有本質的區別。西畫在色彩上看重的是關系,它始終關注周圍環境和光感影響的對比層次與色調;而中國畫的審美方式是講究色彩的純粹性,也就是用一種確定了的純色,進行敷彩,對設色過程有其特殊方式,由染色而顯出韻的意境。除了這些,還與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聯想和情緒里流露出的精神及修養有關,從而形成中國畫特有的藝術形式和文人心境。如他的工筆花鳥《踏秋》、《藕花清韻》和意筆花鳥《吾心與梅一樣清》、《碧玉叢中》等等,從一定意義上,均反映出他的心緒。
如果說他的作品具有筆墨穩健、色彩含蓄和文氣清雅的話,那么筆墨、色彩僅是色相的對比,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諸如聯想到多方面,如情緒、體會、感覺、悟性等直射到他的藝術創作中。
解讀羅曙光的作品,還會從朋友中內傳出這樣的話題,就是他作畫時總愛聆聽民樂;因為民樂與中國畫在他的心目中是一對孿生姐妹,互為補充。這些在我看來恰如其分。他忠實自然、又不被自然的表象所控制,整個創作過程,是從傳統中國畫的程式進化為情緒對自然的表象與提煉,而這種情緒多次在他的作畫中降臨。
近幾年,他的作品或入選或特邀參加全國性各種展覽,同時也引起百姓收藏者的青睞和書畫收藏圈的關注。他曾勸過收藏界的朋友,自己的作品未曾得過大獎,不必要對他的畫那么的癡迷。我不禁要說:他這個人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十分少見。他是個老實的作畫人,一個幾乎淡漠物欲雜念的人。即便是這樣,老百姓對他的作品總是愈加喜愛和推崇,這不能不讓我聯想到一首歌曲里的一段詞:“金獎銀獎不如咱老百姓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咱老百姓的口碑。”
在這個弘揚個性與追名逐利的時代,羅曙光先生為人正直、清廉,并有些怪僻,而他的作品能在當今畫壇中穩占一席之地,實屬不易。其實畫如其人并非單指某一方面,而是思想意識、品德、修養、學識諸方面的綜合構成。這一點可以從羅曙光的藝術創作及其人品、畫品中得到印證。田園/文
(本文作者為作家、美術評論家,現旅居澳大利亞)
通訊:安徽和縣清士齋
郵編:238200
電話:0565—5316476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