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千年“南海一號” 木質堅硬完好
沉睡千年“南海一號” 木質堅硬完好
沉睡千年“南海一號” 木質堅硬完好
時間:2007-01-24 00:00:00 來源:廣州日報
收藏
>沉睡千年“南海一號” 木質堅硬完好
 |
“南天順”探摸船前日下午完成了對“南海一號”沉船區域海水、淤泥的第一次取樣工作。昨日下午,負責取樣的中山大學兩名研究人員乘坐“德華號”拖船返回陽江東平港,在前往海洋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附近海域提取樣本后,昨晚返回廣州進行研究。
昨日,記者從提取的樣本中看到,這些在海底沉睡近千年“南海一號”的散落木塊終于重見天日。研究人員介紹,從其中一塊“千年一現”的木塊上,表面上看不出有蟲蛀和腐爛的痕跡。在研究人員將取樣送回廣州研究的同時,第三批負責考古方面工作的人員也于同日通過“德華號”前往“南海一號”沉船水域。
探摸 成果
出水木塊沒有明顯油漆痕跡
據中山大學派出的研究人員小廖介紹,此次“南海一號”散落木塊的出水是“南天順”探摸船潛水員下到“南海一號”沉船位置,通過對這條宋代古沉船的淤泥進行取樣而得到的,這些木塊都被埋在淤泥當中,習慣于“沉睡”在真空和黑暗的海底。為了防止木塊出水后光線、空氣可能對其造成影響,研究人員沒有將撈起來的木塊翻檢出來,而是仍舊讓它存放在打撈出來的淤泥當中。其中有一塊已經脫離淤泥的木塊則被盛放在裝滿海水的試管當中存放。
記者在“德華號”上看到了試管中盛放的這一木塊。從外觀來看,該木塊長約2.5厘米,寬2厘米左右,高度大約4厘米,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從木塊的斷開面來看,可能是“南海一號”沉沒以后碎裂下來的木塊。
針對有傳聞說,“南海一號”沉沒水下近千年之所以沒有完全腐爛,可能是因為其木質結構上涂有某種特別的油漆,而該油漆對船體起到了很重要的保護作用。研究人員介紹,目前出水的木塊上沒有發現明顯的油漆痕跡,“表面也沒有看到通常木頭容易出現的蟲蛀和腐爛現象”,只是在出水后捏在手里的時候,感覺木質有被風化的感覺。
昨日下午,研究人員上岸后,直接開車前往位于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在博物館水晶宮的海岸邊,用取水器提取了水晶宮附近海域的水樣。
據介紹,在“南海一號”沉船區域和水晶宮附近海域分別提取樣本后,他們將帶回廣州進行研究,分辨“南海一號”所處的海洋環境與水晶宮處海域環境的細微區別,可能有利于今后“南海一號”在移入水晶宮后的保存。
微生物分泌物可能是原因之一
在研究人員帶回的兩個小試瓶內,還存放著附著于“南海一號”船身淤泥上的綠色海藻和眾多微生物。研究人員介紹,對這些海藻等微生物,特別是“南海一號”覆蓋淤泥中的微生物進行研究,除了有利于“南海一號”的保存外,這些淤泥中的微生物所產生的分泌物有可能就是“南海一號”之所以能千年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對今后研究器物的保存可能有重要意義。
記者還看到了研究人員用來提取水樣的取水器。在這個能裝5升海水的容器里,通過活塞運動,能夠精確定位取水。
據介紹,“南海一號”約在海下24米的深處,取水器則在水下22米左右的位置取水。在取水器內,還設有溫度計,能精確測量出該取水位置當時所處的溫度環境。由于“南海一號”所處位置的水溫和環境是動態變化的,研究人員利用生物學的統計方法,在“南海一號”船頭和船尾間隔約20米的兩點采集了水樣。
作業 現場
探摸“南海一號” 一次定位成功
海浪甚至沖上“南天順”甲板
從前日上午開始,陽江飄起綿綿小雨,溫度下降,在海上作業的“南天順”號工作人員工作異常辛苦。在經歷了冷空氣來襲,大風造成海水更加混濁等困難后,前日“南天順”號探摸船完成了對水樣和淤泥的采集工作。昨日,陽江小雨已經停止,風相對小了些,對“南海一號”的清淤和探摸工作有了相對有利的條件。
據有經驗的工作人員介紹,在“南天順”號進入“南海一號”沉船區域后,氣候條件一直較為惡劣,風高浪大,有時三四米高的大浪甚至會沖上甲板,給船上工作人員作業帶來一定危險性,也給潛水員下水探摸造成困難。不過,“南天順”號屬于平板式的大型船體,除非臺風、海嘯等發生,否則不容易影響“南天順”號本身的安全。
“德華號”拖船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如果風浪太大,“德華號”可以拖著“南天順”入港口避風。同時,“南天順”上數十名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的吃喝供給,“德華號”都將確保輸送到位。昨日,記者現場看到,船員們在“德華號”上裝入了一筐筐新鮮的蔬菜,不久將為“南天順”送去。
準確定位德華號精確下錨
據介紹,氣候不僅給“南天順”的水下作業造成了困難,一開始也給“德華號”在沉船處準確下錨帶來了難度。據了解,“南天順”號本身并沒有航行動力,而是需要有強勁動力的“德華號”牽引拖帶。因此,如何準確下錨在沉船位置就是整個探摸工作成功的第一步,因為如果定位不準的話,在能見度極低的20多米深海底,潛水員要對隱藏在淤泥下的“南海一號”探摸就極其困難,易導致樣本采集不夠典型。
在來到“南海一號”沉船位置首日,風浪很大,還飄著零星小雨。在臨時接到保密的“南海一號”衛星定位后,“德華號”乘風破浪,在涌動的海浪隨時會影響GPS準確性的情況下,利用嫻熟技術,準確找到了“南海一號”所處位置。隨后,“南天順”被拖至了該位置進行作業。
據了解,目前“南天順”上潛水員已經多次下水進行作業,由于氣候造成的水溫低、海水渾濁的不利情況,大家縮短了每次下水的時間。據工作人員介紹,在20多米深的海底作業,大氣壓大約為正常氣壓3倍,所以潛水員下海后完成作業,還不能馬上上岸,需要在船邊的減壓艙中待上一段時間進行恢復,否則容易出現危險。
據船上的工作人員介紹,當天的海上定位作業,風力達到6~7級,海浪有三四米高,“我們雖然有‘南海一號’的大致經緯度,但在茫茫大海上,定位偏差一、二十米都很正常。如果定位發生偏差,潛水員下潛到黑漆漆的海底,很難找到‘南海一號’沉船,探摸行動就可能遭遇挫折。”
記者了解到,此次“德華號”的老船長,20年前就參加過“南海一號”的首次勘測,他告訴記者,自己和“南海一號”太有緣分了,“當我們依靠經驗和儀器科學定位后,潛水員潛到水底,發現剛剛好就在沉船點!我們一次就摸到了‘南海一號’!”
下一步可進行考古研究
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下船后,第三批主要由考古研究者組成的隊伍通過“德華號”再次前往“南天順”。據了解,“南天順”在完成對海水和淤泥取樣之后,清淤和探摸的工作仍將繼續。
“南天順”對“南海一號”所覆蓋的幾米厚淤泥采取的是氣升式抽泥法。
據透露,目前,“南海一號”尚未現出船形輪廓,但在抽取淤泥的過程中,不能排除沉船木片碎塊或散落瓷器碎片等抽取上來的可能,同時,潛水員下一步的入海探摸也可能采集到散落的相關文物。因此,在清淤和探摸工作進行的同時,考古研究也將進行。
本報 專訪
“南海一號”從深海打撈出來后將整體移進水晶宮實施水下保存,如何確保這艘千年古船面世后能夠盡可能完整和長時間地保存,水晶宮內的水環境是關鍵因素,為了確保“南海一號”進入水晶宮后能夠盡可能少地受到損壞和腐蝕,來自中山大學生物科學院的10名專家和研究人員組成專項課題小組為水晶宮“供水”提供科學依據。昨日,記者專訪了這一課題小組的負責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徐潤林教授。
沉船千年不腐實屬罕見
“南海一號”距今約有840年的歷史,據水下勘測的結果,這艘古船至今仍然木質堅硬完好,沒有明顯的腐蝕,實屬罕見。
徐潤林教授解釋,按照目前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南海一號”之所以千年不腐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大量的海泥隔絕了木船和海水中的游離氧和一些微生物,2米厚的淤泥造成了一個無氧環境,使得船身在水下與腐蝕菌隔絕,銅金制品、大理石制品通常都能得到完整保存,像木材、紡織品這些有機物類古文物在水下的泥沙中會存放得像埋藏在沙漠和嚴寒地區的地下一樣完好。
此外,“南海一號”位于兩個河流入海口,周圍又有幾個大礁石,因此水流特別亂,泥沙容易淤積,同時這一海域海流速度快,沉船沉落到海底后,能夠在短時間內被流沙給掩埋,減少了海底微生物的附著時間,造成船身不易腐壞。
將借助水族館經驗
目前,國外的沉船保存多數采取在空氣中保存,徐潤林教授告訴記者,因此沒有相關經驗可以借鑒,但是一些大型水族館的水環境控制可以提供相關經驗,徐教授笑著說:“不同的是,水族館的水環境是要保證生物的存活,而水晶宮的水環境則是要盡可能地減少微生物的存活。”
事實上,徐教授認為在空氣中保存古船也并不容易,因為一般常年在海底浸泡的古船雖然沒有被腐蝕,但是木質中吸收了大量鹽分,如果需要在空氣中長期保存,沉船打撈上來之后則要進行整體脫鹽,由于國外很多沉船是拆開后打撈再處理保存的,所以相對容易,而“南海一號”本身是整體打撈,船身又大,如果這樣進行整條船的脫鹽,工作量相當驚人。
徐教授告訴記者,整個課題組已經進行了近一年的前期準備工作,收集資料,接下來將進入實驗階段,就是為“南海一號”度身定制最好的水下環境。此次采集樣本,除了“南海一號”附近水域的海水和船身上的泥土,還包括將來保存地點水晶宮附近的海水樣本,從而進行比較實驗。
人造海水VS天然海水
徐潤林告訴記者,針對“南海一號”水晶宮水環境的實驗將整整持續一年,到今年年底才能基本完成。目前實驗室已經開始準備營造一個模擬環境,按照水晶宮大小的1:20或1:50打造一個形狀相同的玻璃缸,盡可能模擬水晶宮的水下環境,然后將采集的水樣和泥樣放入這個缸內,再選擇與“南海一號”木質相同的木塊放入水中,通過不同溫度、不同水環境下的比較和觀測來確定最適合的水質。
徐教授說,除了使用水晶宮附近采集的天然海水做試驗外,他們還將自己配制人工海水同步實驗,比較哪種海水的效果更好,畢竟與天然海水相比,人工海水的成分更加容易控制。
據介紹,目前已經發現“南海一號”上有松木的存在,但是這些松木是否是構成船身的主要部分還不能確定,此次采集活動,徐教授特意叮囑研究人員要帶回“南海一號”船身的木質部分,以便于模擬實驗環境。“如果船身真的是松木,則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松木質地比較軟,保存更難,但是具體是什么木頭還要看了樣本再說。”
據介紹,實驗完成后,課題組將會為水晶宮提供一套科學的供水方案,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