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美術館文化比美術館更重要
陳丹青:美術館文化比美術館更重要
陳丹青:美術館文化比美術館更重要
“喝酒、吃飯、再見。”陳丹青正式從清華大學離職的消息1月13日由他親口證實。在當天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的“今日藝術講堂”的首講中,離職后的陳丹青還證實了自己即將關閉個人博客的傳聞,理由是“我覺得自己現在已經很‘無恥’,到處亂說,還是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吧”。1月13日的講座現場用“盛況空前”來形容并不過分。陳丹青不僅被熱情捧場的學生們戴上了“公共知識分子”的頭銜,一位遠道而來的“陳粉”簡直是“說都不會話了”,激動地表示“我終于見到‘活’的您了……”此言立即成為現場大家紛紛傳誦的經典。
陳丹青在當日的演講中沿用他一貫中西對比的風格,大談西方的美術館教育,認為“美術館不是掛幾幅畫,擺幾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開展覽的地方,美術館博物館第一要緊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會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中活生生的作用。美術館,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書,因為美術館的對象不僅僅是藝術家,而是所有人……”同時,他認為目前的中國,已經有了眾多的美術館,但是就我國的人口數量來說,這個數字還很小,而且這些已經存在的美術館無論是在職能上還是在社會影響上,都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以至形成了“有美術館,卻沒有美術館文化”的狀況。
如今的美術館對自己的社會功能有了更加明確、自覺的認識。從根本上說,美術館應該是普及和提高城市市民藝術素養和提高城市文化的教育場所,擔負著社會教育任務,并可提供調節身心、享受生活的機會。陳丹青談到,在中國,進入美術館的作品往往是一種榮譽的象征,這種榮譽高過藝術本身。而美術館不應該是藝術作品的終點和墳墓,相反,應當是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起點和新的開始。
美術館的收藏品是美術館的歷史文化遺產,藏品的方向應該是美術館長期的學術與研究方向,同樣是將藝術品進行比較的場所。通過人們對藝術作品的比較、推敲、借鑒,從而推動美術作品、藝術歷史的前進。從另一種時間和角度上進行觀察會發現,在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中人們會找到新的角度、價值和追問。由此,美術館對藝術作品的收藏和展示便體現著一種對文化的遠見。同樣,美術館若有識別“千里馬”的遠見,其“伯樂”的地位就不可動搖了。
談到中外美術館的差異,陳丹青說,中國的美術館只可以說是一個陳列場,而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館,中國現在雖然有美術館卻缺乏美術館文化,管理機制相對落后。在西方,人們通過對美術館進行學習受教育的意識很強。人們認為美術館是一個大的教育課堂,給人們帶來長期的藝術文化素質教育。比較而言,中國的美術館與藝術博物館大多學術方向不明確,往往把大量精力花在展覽上。展覽的數量多、時間短,展覽水平不一致,當代藝術藏品也是比較薄弱,長期影響城市文化與人民素質的目的還遠沒有達到。因此,明確一個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及其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美術館重要的發展方向。
民營私立美術館的出現,是國內藝術市場發展的一種良性表現。從概念上或者國外完整的美術館體制上去理解,中國的私立美術館實際上都是殘缺不全的,當中更多的是以私人美術館為名、行畫廊之實的場所。陳丹青卻對此抱以積極的態度,認為體制外的空間是無限的。從另一個角度講,私立美術館的存在,實際上發揮著建立一種新文化和新藝術的創新機制的作用,這些場所地方小,但大都強調個性化展示。
小型場館逐漸在形成自己的規模,并有可能在今后成為展覽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并對整個藝術市場的繁榮起著積極的作用。美術館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應該是有親和力的,美術館也因該是更開放的、更包容的。教育系統是培養美術館新的支持力量的重要部分,雖然目前大部分的美術館的教育僅僅限于講座形式,但卻在努力以這樣或更多的形式縮短普通人與美術館的距離。
美術館事業興旺的重要標志是上有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有藝術家們和群眾的熱情支持。然而陳丹青有關美術館功能在中國有所缺失的觀點同樣引起了部分聽眾的爭論。記者身邊慕名而來的史先生則認為,陳氏觀點多是從學者層面出發,“比如演講中提到的西方觀眾對藝術、對美術館活動的參與同樣缺乏數據的支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