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王”墓在唐代曾經被盜
“六安王”墓在唐代曾經被盜
“六安王”墓在唐代曾經被盜
“運否前政缺,群盜多蚊虻”,唐代詩人顏冑的一首《適思》,反映了古代的盜墓現象。安徽省六安市雙墩村正在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西漢“六安王”大墓也未能幸免。經鑒定,墓室中一些唐代的碗等工具即為當年的盜墓賊所用。
據新華社合肥1月21日電,據專家介紹,此墓早在唐宋時期就已被盜,主室內棺已經遭受破壞,珍貴物品也所剩無幾,僅能從一些散落碎片遙想當初的滿目生輝。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雙墩一號漢墓考古發掘工作領隊楊立新介紹說,去年3月,安徽省考古隊工作人員在封土正中發現一直徑8米以上的大盜洞,越往下越窄,打穿了11米高的封土,直通墓室蓋板。蓋板北端有4個大小不一的盜洞,幾乎處于東西向一條直在線。其中,東西兩端的盜洞最大,尤其東北角的盜洞達到1.6米×1.3米大小,這兩個盜洞被斧頭鑿穿了,通向題湊與主棺之間的回廊,另外兩個小盜洞則與東邊的大盜洞緊緊相連,位于主棺棺槨之上。
發掘現場負責人汪景輝說:“墓室題湊之上的第一層蓋板厚度達到了1米,從鑿印痕跡來看,每一斧的鑿擊都相當有力。從墓室內的情況來看,回廊之中,東邊的墓門有鑿擊痕跡,與之相對的主棺棺槨也被鑿通。就是從這里,盜墓者對棺槨內的主棺造成了破壞,室內隨葬品也遭受盜掘和損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