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時下堪稱中國拍賣市場的繁盛年代,內地泛稱“油畫雕塑”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近年更是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姿態,逐漸形成以北京、香港為中心,紐約為重要觀察點,臺灣、上海、南京、杭州為區域中心的態勢。
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始自北京,而北京也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集中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歷史與現狀,故本文主要以北京為樣本,兼及其他,試圖對這一段并非很久的歷史略作回顧。
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地圖
在北京,已基本形成嘉德、翰海、華辰、保利、誠軒、匡時、榮寶七家共競的局面。香港則有百年老店蘇富比、佳士得。于此之外,上海、杭州、南京計有十余家。
2004年秋之前,僅有嘉德、華辰兩家不間斷的開展中國油畫雕塑及當代藝術這項業務。此前,中貿圣佳曾于1996年、1997年推出過兩場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翰海曾于1999年、2000年共推出3場;榮寶于2000年推出過一場。然而,當時的狀況是,除嘉德以外,各家成交額一般每場為兩三百萬元,成交率在50%左右。中貿圣佳、翰海、榮寶因之先后暫停了這一項目。
2002年春,華辰推出油畫雕塑專場,中國開始出現兩家連續推出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的拍賣公司。2004年秋,翰海重啟該項目;2005年春,榮寶油畫雕塑重新開拍;同年秋,保利、誠軒加入行列。2006年春匡時拍賣在京成立,也推出油畫項目。此外,京城參與油畫項目的還有中誠信、中鴻信、傳世等藝術品拍賣公司。
在上海,朵云、保利、道明、泓盛、天衡、長城等于2005年前后相繼推出油畫雕塑與當代藝術拍賣。嘉泰、東方國拍等成立時間稍早。在南京,老字號十竹齋,新成立的江蘇嘉恒拍賣也從事相關業務。杭州的西泠、浙商也先后在近年開拍油畫。
香港佳士得自1985年始便開始進行中國油畫拍賣,并于1991年把劉小東、喻紅等當代藝術家作品整場推出。目前,在香港主要是佳士得、蘇富比兩家。紐約蘇富比也于2006年3月份開始推出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蘇富比、佳士得曾經在臺北進行經營,不過很快撤出。目前,在臺經營的主要是羅芙奧、景薰樓兩家。歐洲在2005至2006年間曾有多家公司推出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然而不夠整體,也沒有表現出連貫性。
歷史回視與現實境況
1994年,嘉德首次推出油畫雕塑拍賣專場,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首次拍賣額為196.13萬元,成交率為70.59%。接下來的8年,即從1994至2001年,嘉德共推出16個專場,總成交額為10659.28萬元,平均1332.38萬元/年,666.21萬元/場。如果再加上翰海、榮寶2年(1999及2000年)4場的成交額990.31萬元,總額是11,649.59萬元,1456.2萬元/年,485.40萬元/場。
2002至2004年,嘉德、華辰3年12場的總成交額是14,371萬元,總拍品數1013件,平均4790.33萬元/年,1197.58萬元/場。如果再加上翰海2004年底一場,則總成交額為17,078.73萬元,平均5,692.91萬元/年,1,313.75萬元/場。
(注:某家拍賣行一季拍賣如油畫雕塑部分設有多場,則各場成交額相加為本季拍賣成交額,場次統計為一次。如,2006春嘉德設有“中國油畫及雕塑”與“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兩個專場,這兩個專場統計為一次春拍,兩個專場的成交額為2006年嘉德油畫雕塑春拍成交額。)
2005至2006年,北京七大拍賣行(嘉德、翰海、保利、華辰、匡時、誠軒、榮寶)2年共設28個專場,總成交額17.86億元,平均8.93 億元/年,5956.21萬元/場,而兩年的拍品總數也上升至4,484件。
據此,我們可以對中國油畫及雕塑的拍賣市場之成長進行粗略劃分:
一、發軔期,1994-2001年。這一段時間,畫家與畫廊沒有形成順暢的合作、互動機制,作為市場基礎的畫廊業不發達。一級市場的不發達,造成了屬于高端的二級市場的拍賣行身兼一部分培養藝術市場的責任。整個拍賣市場的情況是成交額不高,年成交額平均約為1332.38萬元。每場成交額約在600余萬,每場拍品數量也不大,一般在百件以內。這8年,嘉德占據了中國油畫雕塑拍賣的絕大部分份額。
二、成長期,2002-2004年。中國初步有了畫廊基礎,一級市場雛形已現,拍賣市場的年平均成交額開始增長到3556.88萬元,比發軔期平均增長2224.5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66.96%. 拍賣市場也形成了兩家至三家良性競爭的局面。
 |
三、價格高峰轉折期,2004年底至今。
實際上,中國油畫雕塑與當代藝術價格的迅速上漲的態勢在“非典”結束后的2003年便初現端倪,至2005年達到高點。伴隨著行情走好的是拍賣行數量的迅速增加,北京從事相關業務的拍賣行增至7家:嘉德、翰海、保利、華辰、匡時、誠軒、榮寶。2005至2006年的2年間,七大拍賣行共設23個專場,總成交額16.68億元,平均8.34 億元/年,7,767.08萬元/場,而兩年的拍品總數也上升至4728件。
市場的高速成長與拍賣行的同步速增,帶來的是競爭的加劇與調整的加速到來。2006年11月匡時、保利、嘉德、誠軒、華辰五大拍賣行于一周內先后開槌,68.6%的成交率相對于春天平均下挫18.2%.,給紅紅火火的當代市場敲響了警鐘。而隨后進行的香港佳士得、北京翰海與臺灣羅芙奧的拍賣,似又給寒風已然撲面的當代藝術市場以些許暖意。市場迷離莫測,直欲迷人眼,誰將贏在最后?
應當說,市場調整是必然,對整個市場的長遠發展有利乏弊。相對于中國書畫的千年收藏傳統,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歷史尚短,而與之同步成長的中國拍賣市場也不過十余年歷史。隨著相當一部分專業人才的進入與拍賣業自身建設的加強,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遠景必將更為值得期待,專業、長線、規范經營者將笑在最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