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竹鎖五瘟
靈竹鎖五瘟
靈竹鎖五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竹雕由來已久。竹根雕刻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竹雕又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雖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細琢。竹雕光傳統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圓雕等,創作者不僅要有繪畫、書法等功底,還要練就一番嫻熟的刀功手法,對綜合素養要求極高。
明清時期,竹雕發展到一個繁榮階段,尤其是其雕刻技藝十分精湛,超越了前代。當時盛產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成為竹雕藝術的兩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鶴、朱纓、朱雅征祖孫三代為代表,他們能書善畫,擅用深刻、浮雕和圓雕的手法,運刀自如,作品親切自然。金陵派則以淺刻為主,不講究精雕細琢,只就天然形態稍加琢磨,作品渾然天成。
在清代又出現了翻簧和留青兩種技法,使竹刻藝術更趨于完善。當時的主要派系有以吳之潘為代表的薄地陽文淺浮雕派、以周顥為代表的陷地深刻派和以封錫祿、封錫璋兄弟為代表的立體圓雕派。
此件清中期的竹雕彌勒佛,高9.5厘米,圓雕,身披袈裟,大耳垂肩,坦胸露腹,雙乳下垂,左腿平放,右腿略至起,雙腳赤露相對,右手握佛串置于右膝,仰天恣意歡笑,此件作品雕刻細膩,刀法嫻熟,自然流暢,尤其是彌勒活靈活現的面部表情和神氣,刻畫更是恰倒好處,為清中期竹雕佳作。
彌勒為佛教中人物,經常提著布袋,布袋中裝有色、受、行、想、識五瘟之氣,為了防止五瘟作亂,彌勒將他們封閉起來,讓世人常樂。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