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古墓揭秘:唐盜墓器具如今成為文物
六安古墓揭秘:唐盜墓器具如今成為文物
六安古墓揭秘:唐盜墓器具如今成為文物
CCTV《東方時空》1月16日播出節目《揭秘六安古墓》,以下為節目內容。
主持人(董倩):
安徽六安的漢代古墓發現已久,但是古墓里面到底葬著什么人,里面還葬著什么樣的文物,一直以來人們是有著種種猜測的。不久以前,人們對其中的一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的發掘,終于揭開了古墓神秘的面紗,一起去看一下。
記者 王躍軍:
我現在是在安徽省六安市的雙屯村,旁邊的這條路呢,是正在興建的從合肥到武漢的鐵路。在雙屯村這里有兩座漢代大墓,大家看到那個土丘就是其中的一座。另外一座漢墓是坐落在鐵路的路基邊上,為對這個漢墓進行保護,現在正在發掘當中。在現場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群眾在進行圍觀。
解說:
雙屯村有距今兩千多年的古代漢墓,是由來已久的事情。由于鐵路的修建,它的保護性發掘從去年三月份一直持續到現在。那么這座漢墓究竟是誰的墓葬?里面又會有什么樣珍貴的陪葬物品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座漢墓的整體結構,從剖面圖來看,整個墓葬是由墓室、蓋板、填土、封土等組成,其中墓室高2.5米,蓋板厚1米,填土10米,封土11米。從平面圖來看,整個墓室長12.4米,寬12米,是由外藏室、黃腸題湊、回廊、棺槨等組成,其中外藏室主要是放置一些陪葬物品的。
記者:
這里大家看到的,就是墓葬一二層之間的外藏室,這個外藏室里面有很多陪葬的物品。給大家指認一下,這個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個銅壺,具體可能裝酒的器皿或者是一種禮器。這個是人俑,木質的人俑,是一種站立的姿態,可以看到。再往這邊來看,這也是一個人俑,從這個姿勢來看,他是坐著的。大家還看到幾個比較大的木頭,據講,像這樣的都是陪葬的木馬的馬身,這是馬的脖子。順著再往這邊看,這個就是馬的馬頭,馬頭邊上就是馬蹄。這里還有一些可以辨認的東西,再看細長的那個棍,那個可能是散蓋的支架。這個是陪葬的車的車輪。
解說:
那么我們在外藏室看到的陪葬品又有著什么樣的細部特征呢?
記者:
這個地方應該是他的冠。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袁傳勛:
是的。
記者:
這是鼻子?
袁傳勛:
這個應該是鼻子。
記者:
這是雙手抱在一起。
袁傳勛:
對,雙手抱一個裝飾物吧。
記者:
這是裙子。
袁傳勛:
對,這是裙子,這肯定是一個裙子,而且比較長的,腿還是比鍛短的。
記者:
這上面是裙子皺褶。
袁傳勛:
對,他可能這邊出土的木俑裙子可能長短不一。
記者:
像這樣的木俑,像這樣的形象來說,在當時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袁傳勛:
可能這個木俑,這里邊大小,包括形狀各異,可能是代表當時社會里級別之類的,或者級別、等級可能有點不同。
解說:
整個墓葬最外層三面都是外藏室,有豐富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經過初步處置,將要運走,進行保護性處理。順著外藏室再往里看,則是有大約25厘米見方、92厘米長的方木壘起的結構,這一結構術語叫“黃腸題湊”。
記者:
這個黃腸題湊是怎么解釋呢?
袁傳勛:
怎么解釋呢,它這個木頭啊,“黃腸”,它是史書記載,就是柏木、黃心、橫著鋪。“題湊”是向內,木心向內外。你看,這都是木心。
記者:
這當時應該是黃色的。
袁傳勛:
當時史書記載是黃色的,我們現在見到的不是柏木的,是櫟樹的。
記者:
它這個一共有多少塊木頭組成的?
袁傳勛:
現在數字在一千塊左右。
記者:
大家現在從鏡頭看到的是外藏室,我們包括看到一些陪葬的物品。那么黃腸題湊里邊是什么樣子呢?經過特許,我們現在來到了黃腸題湊的內部,里邊是不是有相應的陪葬品?里面的棺槨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