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石雕完璧歸返從熙公祠
國寶級石雕完璧歸返從熙公祠
國寶級石雕完璧歸返從熙公祠
備受矚目的潮安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熙公祠兩塊雙面鏤空石雕被盜案終于正式告破。16日,在潮安縣公安局彩塘派出所舉行的發還儀式上,這兩塊堪稱國寶的石雕終于回了家。
被盜石雕堪稱國寶
據介紹,去年11月29日凌晨,位于潮安縣彩塘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熙公祠正門石梁上的兩塊巧奪天工的鏤空石雕被盜。該祠堂為華僑陳旭年所建,且其子孫旅居國外者人數眾多,因此案件影響較為惡劣,也備受各方關注。
據了解,發生盜案的從熙祠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光緒九年(1884年)竣工,歷時14年之久。公祠以其高超石雕藝術馳名,其鑲嵌于門樓石壁之上的幾幅士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堪稱石雕一絕,圖中人物神態各異,或拋網捕魚,或牧牛而歸,栩栩如生,石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因為石雕藝術的精美,從熙公祠于2006年6月10日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潮汕地區更流傳著“一條牛索氣死三個師傅”的典故,就出自于從熙公祠的鏤空石雕牛索。
據專家介紹,被盜的兩塊石雕為麻石質地,左邊石雕為雙鳳朝牡丹,右邊石雕為麻雀戲梅花,石雕長為120厘米,寬為40厘米,重約40公斤。這兩塊石雕系潮汕地區清代石雕中的頂級藝術精品,雙面鏤空,雕有梅、竹、菊等植物和一些姿態各異的鳥構成了“喜鵲登梅”等喜慶吉祥的畫面,損失價值無可估量。有專家認為,被盜的石雕甚至比祠堂的成名作漁樵耕讀四塊石雕還更有代表性,因為其系雙面鏤空,創作難度更大。
民警輾轉閩粵終破案
案發后,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省公安廳和市公安局將該案列為掛牌督辦案件,要求有關部門盡快破案。根據從現場勘查和走訪分析,作案者目標非常明確,且比較熟悉現場周圍環境,盜掘手法嫻熟,從被盜石雕的斤兩分析,作案者應該是多人合伙。
期間,專案組民警輾轉汕頭、揭陽、潮州、梅州及福建沼安等地,一個在閩粵交界地區從事文物違法犯罪活動的團伙漸漸納入專案組的偵查視線。
1月9日中午12時許,獲悉3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在饒平縣新豐鎮一座三層樓的小飯店,專案組緊急前往將3人抓獲歸案。
當晚7時多,民警又在饒平縣饒洋鎮追回兩塊失蹤了近40天的國家級重點文物鏤空石雕;同時,民警還繳獲今年1月8日晚,在汕頭市某地被盜的一批木雕。
無價石雕被賣1.1萬元
經審查,犯罪嫌疑人母×德(男,綽號“小三”,25歲,貴州省習水縣人)、簡×全(男,綽號“簡四”、35歲,重慶江津市人)和詹×趟(男,38歲,廣東省饒平縣人)等人全盤托出其整個作案經過。
去年3月份期間,簡×全與同伙經過彩塘鎮金一村從熙公祠時,發現門口屋檐下的石雕非常精致,造型十分美觀,認為石雕價值一定不菲。由于鏤空石雕系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簡×全等人雖萌發盜竊石雕的念頭,但卻不敢貿然“動手”。事后,簡×全等經過一翻周密謀劃后,作出明確分工,先由簡×全聯系買主詹×趟,并帶詹到現場實地察看石雕,商量價錢,再擇機實施作案。
至11月28日晚,簡×全等人致電將其準備動手一事告知詹×趟,讓其準備交易。28日22時許,母×德等先悄悄竄到從熙公祠,察看地形后又迅速離開。
次日凌晨1時許,犯罪嫌疑人簡×全、母×德等人攜帶千斤頂、鐵撬、木棒、麻繩等作案工具,竄至彩塘鎮金一村一偏僻地段潛伏,侍機動手作案。凌晨2時左右,母×德等人將從熙公祠門口屋檐下的雙鳳朝牡丹和麻雀戲梅花兩塊石雕取下后盜走。文物到手后,母×德等人在逃離現場時還將作案工具丟棄于附近水溝中,然后攜帶被盜的兩塊兩面鏤空石雕乘坐出租車,逃至饒平縣新豐鎮,將兩塊石雕銷贓給早已看中的買家詹×趟,從中獲取不法收入人民幣1.1萬元的犯罪事實。目前,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潮安縣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
石雕典故
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傅
從熙公祠幾幅石雕士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堪稱石雕一絕,其中人物神態各異,或拋網捕魚,或牧牛而歸,栩栩如生。
在潮汕地區廣為流傳的“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傅”的典故,就出自于從熙公祠的石雕牛索。“牛索”是指在從熙公祠門樓壁上一塊石雕里的牧童手里所捏的一條雙股相纏、長約5厘米細如牙簽的懸空雕飾物。傳說,當時有兩個師傅,用了很長時間來雕刻它,無論怎樣小心謹慎,都在眼看快要成功的時候不小心弄斷。
對此,師傅們也十分懊惱喪氣,覺得對不起主人平日好煙好酒的招待,遂背起包袱從潮汕消失,“激死”是民間添油加醋的說法。到了第三位師傅,吸收了前面兩位的教訓,改用泡水細磨輕刮的方式,才終于把它雕成。
深度分析
散在鄉村重點文物保護困局待突破
從熙公祠的珍貴石雕終于被追回,令人欣慰。但在采訪的過程當中,筆者一直揪心一個問題:如何破解當前鄉村重點文物的保護因局?
筆者了解到,從熙公祠的被盜有偶然性:當日凌晨祠堂里平時的兩名守夜人中,一名年青者因為搬新房沒能來,僅剩一名60多歲的老者。據介紹,盜賊實施盜竊時動用了汽車和機械設備。而老者事后稱,其醒來本有所察覺,但因未有電話或手機可以通知別人,又怕一叫起來驚動賊人傷及性命,結果賊人得手后得以揚長而去。同時,當地的村民也告訴筆者,在此前從熙公祠曾經發生過數次文物被盜的事件,但因被發現未遂。
從熙公祠所在的金一村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熙公祠雖然貴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但一直以來保護經費奇缺,只能夠靠村里向企業老板募捐,每年1萬多元的捐款只能用于支付守夜人的工資和公祠的照明等費用。去年6月份,叢熙公祠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之后,上級文管部門打算加強保衛,包括設立報警電話和安裝鐵門,但由于經費沒有落實,所以遲遲沒有動作。
無獨有偶,貴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卻保護經費奇缺的還有饒平縣的道韻樓。該樓所在南聯村副書記黃志煌稱,由于經費缺乏,平常的門票收入滿足不了需要,每年維修費用必須投入二三十萬元,對于實際需要仍有較大的缺口。當地村委會每年動用收入的1/5對樓體進行維修。
據潮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大部分的文物保護單位實行的是委托管理制度,一般都是落實到具體單位特別是最基層的村一級管理,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維修保護”的原則操作。由此,最基層的村成了這些鄉村文物保護的主體,受眼光、技術、財力等因素的影響,一個村子保護國寶級文物的難度可想而知,保護的效果也不難想象。
因此,有專家建議,對待這種往往擁有國寶級寶物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否能夠區別對待,采取更加有效的保護方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