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求于象心入于境”——讀青年國畫家徐杭作品二、三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讀青年國畫家徐杭作品二、三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讀青年國畫家徐杭作品二、三
時間:2007-01-17 00:00:00 來源:
名家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讀青年國畫家徐杭作品二、三
王曉龍
日前,有幸拜觀了青年國畫家徐杭的新作。清瘦、儒雅的徐杭籍貫為六朝勝地、十代名都的金陵,血脈里自有一種尚美的旨趣和繾綣的情思流淌。其畫作,不是那種大江東去、張揚氣勢的類型,而是小橋流水、氤氳情趣的類型。泡杯香茗,沉潛其中慢慢品,其作品愈品愈有味:皆能借物寫心,以情馭景,給人以安妥心靈,獨享靜美的快意。
扇面小品《葡萄》,象電影特寫,只截取了最具視覺沖擊、最精彩的印象。茂盛而錯落有致的葉子,用濃淡墨大寫意揮就;一串吹彈即破的葡萄,蘸濃淡紫色點染,圓瑩渾成;枯潤互見、牽牽繞饒的藤以驚蛇入草的草書筆意草成。雨意迷離的畫面中,自有豐盈、甜美、自然的意境美。
為“搜盡奇峰打草稿”,徐杭每年都要遠足,師法自然。四川的鄉野,安徽的民居,山西的大院,中州的遺跡,麗江的古鎮……留下了他流連的屐痕。每當筆者看到徐杭搜集繪畫素材時的苦心孤詣和啜茗小憩的怡然自得,我便明白了古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之語不謬。也頓悟了何以面對徐杭的作品,總有種來自自然的靈氣,來自生活的哲思,來自靈魂的靜謐。
這幅新近入選“全國青年國慶書畫展”的《小院誰曾悠閑》,便是徐杭從樟木蓊郁的江西婺源歸來時,有感于那些生活在粉墻黛瓦、深院古宅里的人們甘之如飴、平和泰然的處世態度所呈現出的“世外桃源”般風情,將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思相契合創作而成的。濃淡墨皴擦出斑斑駁駁的老門,映射出古宅厚重的歷史流光;門內一隅的植物用淡墨線勾勒,運筆清勁,明暗自分,互為穿插,顧盼生姿;黑貓肌骨的豐潤、毛質的光潔,因充分發揮了水墨互滲,形成的塊面效果而得到很好的表現;斜倚于門的竹椅上盤子里的櫻桃用大紅靈動地造型,素淡的水墨中驀然有些跳脫的紅色點綴,頓覺粲然生輝,讓人自然想到宋詞里“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意境。你再瞧那貓伏在門檻上,悄然注視著散落于地下的紅櫻桃,欲下不下,有幾分慵懶有幾分閑靜的神態躍然紙上。而這一切營造出了與世無爭,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畫面中雖然沒出現人,我卻恍惚瞥見有作者的影子在晃動。虛掩的門給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須知,“目力雖窮,情脈不斷”。景愈藏境界愈大,愈增趣味。它讓我讀出了徐杭追求閑適恬淡的生活,寄托淡泊名利的情懷。
文人花鳥畫因齊白石的出現,題材范圍擴大,白菜、蘿卜榮登大雅之堂,開了一代先河。近兩年,徐杭也開始拓展自己的繪畫題材,畫起農家物什來。這幀《農家小景》是一幅純粹的水墨畫。淡墨線寫出玉米葉、桿,繁密不嫌雜亂,似有來自田野的清風,吹拂著玉米葉飄飄的襟袖;覓食的四只小雞姿態各異,遣濃淡墨暈染成,毛絨絨十分可愛;斜靠在玉米桿上的竹爬子以焦墨為之,簡潔的畫面,充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墨分五色”的魅力,通過強烈的對比與明快的節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顯示了徐杭駕輕就熟把握水墨語匯的扎實功力。
徐杭擅長畫荷梗、蓮蓬,造型生動、傳神,線條堅勁、柔韌。他家大花瓶里長年插有荷梗、蓮蓬的標本,以便時時凝神觀賞、揣摩、玩味其精氣神,做到創作時胸有成竹,下筆有由。并“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使自己的操守與荷的品格相疊印,真正做到即物達情,應景會心。
他畫的荷非“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豐艷,而是“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清朗.《荷梗小鳥》,愚以為十分耐人咀嚼。略帶墨綠,將枯未枯的殘葉,在蕭瑟秋風中搖曳著強烈的生命意識,一掃習見秋殘的冷落。這一點頗似法國畫家莫奈把倫敦的霧畫成了紫紅色,畫家通過自己獨特發現,創造了一般人認為“不似”的更高真實。徐杭通過景以情會,情以景生的轉化,創造了自己心中的墨綠殘荷:它的生命雖然即將走到終點,但卻不甘心,它要笑面秋風、笑面生活。褐色荷梗在肅殺的風中,竭力保持著亭亭玉立的身姿。一只鳥靜靜佇立于被壓彎的荷梗上,使有點寂寥的荷池頓添生趣。秋荷在寒霜冷露中表現出從容和坦然的風標高潔,不經意間,閃射出作者熱愛生活、執著藝術、樂觀向上的氣質。
徐杭喜歡線條堅勁與綿韌,舒暢與遲澀的感覺,在畫中盡量因勢造形地表現出長線的屈曲、盤繞、轉折的意趣。如:成堆玉米桿,成組的蓮蓬,頎長的散尾葵……一組組長線形成了抑揚頓挫的節奏,支撐起畫面。成團成組的長線又和畫面的濃淡焦墨形成了強烈的線面對比。并于知白守黑中,虛實相生,輕重相濟,長短相襯,形成大開大合的張力,可謂深得古人“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三昧,對比中見出物象的風致,深蘊相反相成的人生哲理,留白處有著雋永深長的情思和意趣。
欣賞徐杭的畫,感到“寒窗十年”,徐杭在名師秦天柱先生的悉心點撥下,師心不師跡,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和勤于思索的悟性,已逐漸形成了自己含蓄中見溫情,平和里顯熾熱,內斂中蘊哲思的風貌。近年來他日臻成熟的作品頻頻入選國家級大型展覽和大型畫集,成為四川國畫界的后起之秀,漸為圈內所矚目。
幼承庭訓,不越雷池,潛移默化中,徐杭的畫也許因性格太認真和不夠豪放所致,筆墨濡染時,顯得沉著有余,痛快不足,少了筆走雷霆的氣勢;題款過于簡約,忽略了展示自己在詩文方面的良好素養,影響了畫意的開掘和題旨的深化;還有,今后倘在書藝上有所精進,筆墨能于瀟灑中透出生辣味,畫會更見風骨,更顯神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