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與文人畫的并舉-----走進王傳銀的藝術創作
寫實與文人畫的并舉-----走進王傳銀的藝術創作
寫實與文人畫的并舉-----走進王傳銀的藝術創作
時間:2007-01-16 00:00:00 來源:
名家
>寫實與文人畫的并舉-----走進王傳銀的藝術創作
寫實與文人畫的并舉
-----走進王傳銀的藝術創作
趙一墨
當代中國人物畫仿佛與時空一樣駛入新的軌道,在人們徹悟崇尚西方素描造型而簡單臧否傳統的利與弊時,那種統馭人物畫數十年的觀念才得以解放。于是,理性的窺視傳統這恒古的厚澤,或將目光投向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印象派,就會發現人物畫的新觀念應運而生。最近品讀了王傳銀多部畫集,并觀摩了一些原作,感慨頗深。王傳銀的人物畫,既不標榜新潮的旗幡,也不越俎于傳統的窠臼,而是以現代人意識去舵撐藝術的航船,憑著稟性、睿智與情愫,去重塑滄桑歲月中真實的人物。畫家充分運用筆墨的豐厚表現力的特點,將之擴映,圓厚頓挫般的直線切入,似浸侵著魏晉的碑風,陽剛、遒勁,充滿張力。氤氳墨氣的積染,傾瀉著“沉重”般的銅鑄鐵澆,宏偉、突兀,極具沖擊力,這種攢簇雄強一路的筆墨表現,即突出塑造對象的精神實質,也昭示著畫家的激越飛揚的感情。作品在結構藝術秩序上,方構圖、近景式的描繪,不著大場面,而極力表現個人的思想感情。將剛與柔、動與靜、悲嗆與抗爭有機的統一,突破瞬間情節慣常的蒼白、匱乏和模糊性。塑造的形象及其精神內涵比以前更深沉、濃烈。 這些作品筆墨上洗練而精湛,造型上生動而準確,情感上真摯而濃烈。這是王傳銀在整個文化環境包括受教育背景下的產物,是畫家的氣質、人品、學識的顯現,是自我與熱愛水乳交融而主動尋求趨于融合的統一。(如:《日出東方》,《遠走的大山》、《蒼魂》、)。付圖
有關這幅畫的創作背景:《王先生與幾位畫家外出采風,住在一位農民家里,山里的農民樸實,善良,我們每天晚飯后與老農聊天,在交流中我們得知了它的經歷和艱辛,從他飽經風霜的臉上可以看得出。我心里有些感觸,體會到了人生的磨難與滄桑,但在潛意識中又有希望和進取,(盡管這種進取是樸素的)。于是回來后,我便整理了材料,創作了這幅山水畫(蒼魂)——蒼山之魂、)主要是運用了寫實的手法體現意境,抒發感情。用筆用墨表現山的凝重,渾厚,滄桑。構圖上,采用了上面較開闊延伸體現希望。
遂萌發了對百姓生活的創作激情。于是,畫家經過多方面的醞釀,最終以。《蒼魂》呈現于素絹之上。該作品集中于意境的刻畫,實的描繪多于虛的擲筆,著意于情景交融氛圍的營造,強調筆墨書寫意味的筆法,克服人工斧鑿的痕跡,用直覺觀照,融內心于審美程式,這里沒有夸張比擬,沒有烘染與襯托,一切都是質樸而大方。倘若說傳達什么境界,那不是幻想與憧憬,那是自信與力量;若說顯示一種性格,這性格是樸實、善良,若說表露畫家的心緒,這心緒或者洋溢,或者澎湃;時而熱情,時而幸福。
首先,王先生是追求“古典精神”的當代畫家。中國人物畫始于秦漢,興于魏晉,唐宋元幾代已將筆墨及其內容與方法趨于完臻,有“遷思妙得”、“傳神寫照”等諸多學識,形成科學完整得東方藝術體系。故而,狹隘或者膚淺的認識傳統,對中國人物畫發展當然無益可言。王傳銀的人物畫就在于既定傳統精神實質并為之巨石磻迭,真情的筑巢他的涅槃。在仰慕古代大師杰作的同時,尋求其髓骨,將傳統人物畫家們的筆墨及其方法融進當代畫家思想之中,賴以驅使有形筆墨下無形的心領神會。《靜思》、《曉月清夢》、《池韻》等系列作品,附圖如下
傍倚筆與墨的結構方式和表現力,強調黑與白、點與線、線與面的對比,隨意勾畫與嚴謀密慎的對比,衍映了謝赫“六法”的循規,有勢有神,盎然生意。他的《曉月清夢》將人物畫與花鳥相結合,拓寬了人物畫的語言,場景與局部細節的對比關聯,動勢、氣勢與靜勢相克相生,強化整體結構,其意邈遠、空曠,深邃而博大,是畫家主觀意識下的文化修養與傳統藝術完臻結合。誠然、對于富有創造性的畫家而言,在擁攬思想與內容之后,其藝術語言表達必然個性化,王傳銀在尋古探境的同時,其文人物畫個性語言鮮明、強烈、而獨樹一幟。極度的“線“,提純為概括化、獨立化。以線的鋼直表現人的性格和思想內涵,從而形成剛柔結合,物鏡統一的繪畫效果,如《讀書人美家旺、青淑閉亂聲甜》、《初賞清風》等作品。這看似簡約卻需要技術、技巧的考究和系統駕馭整體布局的能力,這種縱橫跳躍的線條有時是輪廓、有時是衣褶、有時是背景,他涵蓋著質感又體現著量感。豐富的情調表達著氛圍與感染力的情緒。王傳銀數十年的藝術創作中都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有美術家指出,傳統型畫家在積累中追求完美,現代型畫家在變化中積累,只有在傳統積累的基礎上求變、主體意識與表現方法有機的結合才能達到藝術的完美。附圖
趙一墨2005,3寫于北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