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融互滲、時代詩情
相融互滲、時代詩情
相融互滲、時代詩情
時間:2007-01-16 00:00:00 來源:
名家
>相融互滲、時代詩情
相融互滲、時代詩情
讀傳銀先生人物畫――沐池
近讀傳銀先生人物畫新作,倍感驚喜:筆墨新穎、構圖飽滿,融中國畫法與西洋畫法于一爐,創作出了一些有自己繪畫語言和個性的中國畫作品。談到中西繪畫的融合和可能性,人們習慣從藝術高度著眼,將中、西繪畫比作兩座高峰。潘天壽說:“東西兩大系統的繪畫,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在吸收之時,必須加以研究和試驗。”②林風眠說:“將西方藝術的高峰和東方藝術的高峰相揉合一起,才能摘下藝術的桂冠,登上藝術之嶺”③劉曦林先生說:“東西方兩座文化的大山仍然在那里屹立著、生長著,而在兩峰中間又萌生著一座非中非西、亦中亦西的新山。”他們的比喻都言之成理,但我更喜歡吳冠中先生說的:“我曾將中、西方杰出的繪畫作品比作啞巴夫妻,雖語言有阻,卻深深相愛。作品是畫家潛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表現,我們在形容一幅精妙絕倫的藝術品時總愛說“神來之筆”、“鬼斧神功”等等贊美之詞,這便是潛意識操縱創作出的奇跡,是絕對模仿不了的。創造力和潛意識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潛意識積累的量和質與創造力的高低緊密相關。人通過視覺,聽覺和感覺這些吸收性功能的器官長期所接受的信息經由大腦的處理,再儲藏到潛意識細胞中,一旦外界某些東西觸及到了大腦的意識閥,潛意識便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于是,便會有我們所說的“靈感”出現,寫作時會“才思如涌”、作詩會“詩興大發”、繪畫時會有“神來之筆”等等。
傳銀先生的作品,究其核心是對中外繪畫的研究與兼融吸收。就其藝術觀及美學思想而言,是以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融匯西方藝術的所有養科,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的繪畫藝術新形態。對形態語言的認識追求,是現代藝術觀念與傳統藝術觀念之間,最顯而易見的分歧。正如畢加索所言繪畫是一種與形態打交道的藝術,當一種形態表現出來,它便獲得了自己的生命
傳銀先生的作品相對于傳統水墨而言,更多地使用了色彩語言來構架作品內容,較之于傳統水墨畫更易于制造氣氛,這大大拓展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同時彩墨畫在構圖上吸收了西方現代繪畫中的構成法則,打破常規的時空概念,更著力于畫面的情趣意味。王傳銀先生的人物畫如寫實派的強烈而靈動的色彩讓畫面傳達出一種跳動的青春韻律,如一杯味道醇厚的咖啡,一杯清香的濃茶,給現代都市緊張而繁忙的快節奏生活注入一股清新、柔和、恬適的氣氛。色彩是血脈,思想是靈魂,藝術家用自己對生活的切身感受和表現語言時時揮灑著生命的激情和對生活的熱愛。愿傳銀先生創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
2006年1月寫于北京桃源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