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楷禮器碑
隸楷禮器碑
隸楷禮器碑
《禮器碑》,碑高227.2厘米,寬102.4厘米,石刻,隸書十六行,滿行三十六字,字僅一寸二分左右。如果說小篆是先秦時期人們逐漸進入理性化思維的產物,是經過深思熟慮有意識地創作出來。而幾乎與此同時,另一種更便于書寫,更能表現作者個性的書體也悄悄萌發,并很快取代小篆,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這就是漢隸。它變易篆書的圓筆而為方筆,追求字的力度和氣勢,結構左右擴展,具有較強的隨意性,更為美觀,更為實用。而漢隸最重要的載體——漢碑,其碑碣之多,書法之美,風格之眾,成就之高,后世無繼。《禮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現,標志著漢隸的完全成熟。典型的具有蠶頭、雁尾和波折的筆勢,典型的方正謹嚴的結體,典型的整齊均勻的章法,一句話,典型的八分。此碑自宋以來,著錄特多,書法藝術造詣很高,歷來被推為漢隸書法的佼佼者,尊稱“漢碑第一”。
《禮器碑》結構端莊凝練,流利秀美。用筆多為方筆,勁折凝重,起落筆時逆鋒取勢后,向左下方斜落,然后至終端時,提筆換向用逆勢中鋒行筆,向右上方提鋒斬釘截鐵的收筆,筆法瘦硬而雄強,波折挑筆提按幅度極大,構成強烈的視覺對比。書跡古茂淵雅,遒勁肅括,字字英姿,筆筆豪邁,磊落大方,精美絕倫。清王澍《虛舟題跋》更是推崇備至:“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猶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他還說:“此碑上承斯喜,下啟鐘王,無法不備而不可名一法,無妙不臻而莫能窮其眾妙爾。”楊守敬《平碑記》亦謂此碑兼有眾美:“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于平正,寓疏秀于嚴密,所以難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評說:“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神功,弗由人造,其星流電轉,纖逾植發,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接也。”綜觀《禮器碑》,寬博而有法度,字體飄逸多姿,縱橫跌宕,筆道有輕有重,抑揚頓挫,富彈性,有韻律,節奏鮮明。藝術感染力強,令人激賞。
《禮器碑》在唐代不顯于世,宋稍顯,到清代大顯。自古以來,書家對其贊譽有加,它也以其成熟的筆勢、結體和章法,成為學習隸書的楷模,影響至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