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評論“三品”解析
中國書法評論“三品”解析
中國書法評論“三品”解析
時間:2007-01-13 00:00:00 來源:
名家
>中國書法評論“三品”解析
——作者:王云陽
記得80年代在軍藝讀書時代,書法導(dǎo)師教誨大家學書法切記判斷、評論書法好壞有“三品”,即:“筋多骨少為上品,筋少骨多為中品,骨少肉多為下品”。
離開學院,步入社會,工作繁忙,很少有精力去鉆研書法理論,但是導(dǎo)師教誨的書法評論“三品”卻牢牢銘記心坎,對自己書法研習歷程中的眼力、心力、筆力影響頗深、作用非凡,每每提筆,縈繞腦海,融于筆端。
許多年過去了,對這書評“三品”的認識更加深刻:
筋多骨少為上品。——是說“筋”具有彈性、堅韌、進取、變化的特性。倡導(dǎo)多些“筋”是因為“筋”可以讓書法多些“精、氣、神”,“精、氣、神”是書法的靈魂。強調(diào)“筋”,是要書法具有生命濃縮的精華,少些媚俗、浮華,只有“筋”才可以讓筆墨“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帶給欣賞者以生命靈動傳神的感受。
筋少骨多為中品。——少卻了“筋”,等于少卻了靈魂,“骨”雖然也可以支撐,但生命的生動卻簡化了,“骨”可以和“風骨”*近,因此“風骨”尚可以品味。
骨少肉多為下品。——“筋骨”都沒有了,只勝下一堆累贅,自然臃腫、疲塌,面對這樣的形象,如何還能給欣賞者以振奮和感動呢?
由“肉→骨→筋”,從境界上是進化、遞級上升的過程,從取舍上是“去粗取精”、是在精簡。以人生為例,“肉”比如初生的軀體,由簡單到不停的吸納、吸收容量,純粹的“肉”是臃腫、是舶來品、是負擔,缺乏生命活力;如果說“骨”是架構(gòu),可以讓軀體站起,賦以軀體以成型;那么“筋”則可以讓軀體注入活力以變化,讓生命變得生動和多彩多姿。
以習書法為例,“肉”如初學者的不停吸收,因為沒有閱歷、沒有進化、沒有融會貫通,展現(xiàn)的只能是臃腫,是“四不象”,看不到生命的靈動;隨著習書認識的提高與人生閱歷的提升,認識到“骨”的價值是在取舍、精練、創(chuàng)新、脫變,進入“筋”的境界,則可以“變化無窮”、“出神入化”。習書功力修煉如是,人生體驗更是如此。
“筋”如佛教高僧修煉圓寂火化后的“舍利子”,只有得道高僧、修煉至上的大師方可才在圓寂火化后遺留下這晶瑩剔透、堅硬無比的人生精華。
再回首人生閱歷,體味人生的喜、怒、哀、樂,伴隨辛酸、欣喜、成就、輝煌、名利、事業(yè)到“平常心”,更加領(lǐng)略到“筋骨”的威懾力和感召力:——“筋骨”是修煉與造化,是人生體驗的精髓,需要追求的執(zhí)著,只有注入生命的靈魂,始可讓通過書法傳遞生命的作品“厚積而薄發(fā)”、生動而震撼!
06/3/16于深圳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