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考古學家首次搞清唐乾陵下宮遺址的布局
我國考古學家首次搞清唐乾陵下宮遺址的布局
我國考古學家首次搞清唐乾陵下宮遺址的布局
在全面鉆探、調查的基礎上,考古學家在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舉行的“2006年考古工作匯報會”上說,唐乾陵考古近來取得重大進展,下宮遺址的布局已基本清楚,為研究唐代帝陵陵園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唐乾陵位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縣,是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園,是我國目前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譽為“唐陵之冠”。
主持調查工作的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建林說,作為“陜西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的重要部分,陜西省考古人員為了解乾陵陵園的總體布局和主要建筑遺跡的結構,2006年先后對其陵園東、北、西三門和東北角闕、西南角闕、鵲臺雙闕以及下宮遺址進行了全面鉆探調查。
張建林說,經鉆探調查與部分試掘,發現乾陵陵園的東、北、西三座門址結構相同,都由一對三出闕、一對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門組成。闕臺系夯土高臺,周邊用磚包砌,周圍堆積的大量瓦片說明闕臺上原建有闕樓;殿堂式大門均有夯土臺基,周邊用磚包砌,兩側與陵園墻垣相連。
除了三個門址和多個角闕的形制等基本搞清之外,考古人員對北門門址進行了清理,出土殘石馬、石虎、石獅、石刻座等共6件石刻。
令人高興的是,首次把位于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宮遺址的布局基本搞清楚了。張建林說,乾陵下宮遺址規模巨大,發現有內外兩重夯筑的城墻,外城垣平面呈方形,皆長達380米左右;在內城及內外城之間,還發現了多處建筑夯土遺跡,對于了解唐代帝陵的陵園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
下宮實際是由古時墓葬前的寢殿演變而來,主要供奉墓主靈魂,后人多于此對其進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時稱為寢宮,后因火災移到山下,后世遂稱之為下宮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