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值得期待的藏品
2007年值得期待的藏品
2007年值得期待的藏品
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中國的藝術品投資市場已經非常成熟。根據新華社報道,2006年共有105家拍賣公司拍賣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在舉行的689個專場拍賣中,總成交額達146億元人民幣。從2006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來看,中國書畫、油畫、瓷器雜項以及當代藝術品仍然是各拍賣公司推出的拳頭產品并取得了不錯的拍賣成績。面對2007年的收藏品市場,什么藏品有望成為熱點呢?業內人士認為,當代藝術品、攝影作品以及瓷器雜件有望成為新一年的收藏投資熱點。
當代藝術仍望高歌猛進
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品逐漸成為學術研究、投資收藏、藝術市場的熱門話題,這種現象也引起了藝術品拍賣公司的高度關注,國內多家拍賣公司都舉辦過當代藝術品專場拍賣。特別是自2006年以來,當代藝術在拍賣場上大放異彩,在這一年,拍賣市場上當代藝術作品的數量猛增,而且價格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尤其是油畫、西畫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2006年11月,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推出的“中國當代藝術20年”專場就取得了66%的成交率、5741萬元成交額;北京匡時秋拍的中國油畫雕塑專場也成交了4392萬元。特別是“后89”單元受到強烈追捧。如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大家庭》拍出726萬元,創造了中國內地張氏作品拍賣紀錄的新高。同樣在北京保利秋拍推出的中國當代藝術專場中,畫家劉小東的畫作《三峽新移民》以2200萬元的高價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價新紀錄。去年四川蘇富比拍賣公司在一次拍賣會上,把《長征萬里圖》更是拍出5500萬元的天價,《長征萬里圖》也因此一舉成為去年內地最貴的拍品之一。由此可見,當代藝術品已經取代了古代書畫,成為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四川省收藏家協會理事潘保清先生認為,在最近幾年,隨著收藏群體不斷壯大和對當代藝術品的逐漸認同,投資者對當代藝術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必然會導致藝術品價格逐年上升。同時當代藝術品相對于中國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而言,造假程度相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收藏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更能獲得收藏投資者的青睞。因此,2007年當代藝術行情仍然看好,只要是好作品,都能夠吸引大量的買家,價格高歌猛進有望成為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攝影作品可能異軍突起
2006年11月,“中國影像第一拍”由華辰拍賣公司在北京開槌。結果61%的拍品成交,共收獲240多萬元。其中,重磅推出的解海龍《大眼睛》最終被藏家以30.8萬元的高價捧走。同時在上拍的100多件作品中,很多作品均以超出估價數倍的價格成交。
成都送仙橋古玩藝術城的古玩商楊先生認為,攝影藝術是歷史的見證,清晰、真實地記載著過去,具有的一定的史料價值和觀賞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藏品。在國外,攝影藝術品收藏相當成熟,然而國內的攝影藝術收藏與國外相比,才剛剛起步,這就決定了這一類藏品的升值潛力是巨大的。從2006年國內攝影藝術品的拍賣情況來看,攝影藝術品已經開始轉暖,今后必將引起越來越多的收藏投資者、拍賣公司的關注,因此,攝影藝術品有望在2007年成為藝術品市場上一個新的亮點。
瓷器雜件有望持續攀升
中國藝術品市場從2000年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從這一時期開始,瓷器市場也迎來了黃金時期。在2001年,云南仁恒就將一件宋官窯琮式瓶拍出了1100萬元,這個價格在當時創造了內地瓷器拍賣最高價。到了2002年,內地的瓷器市場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年,其市場份額幾乎與中國書畫抗衡,首次占據藝術品市場半壁江山。到了2006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開光八仙過海圖盤口瓶就拍賣出了5280萬元,創造了內地瓷器拍賣最高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內地最貴的10件拍品中,瓷器就占有兩席。
同時隨著瓷器價格的不斷攀升,很多收藏者已經將目光轉向國外,明清外銷瓷正成為古陶瓷收藏的新寵。去年兩次拍賣中,明清外銷瓷拍賣成交率都達到了90%以上。
而作為古玩雜件,雖然不像書畫、瓷器一樣是藝術品市場上的主流藏品,但在2006年的藝術品拍賣會上,古玩雜件整體價格呈現逐漸攀升的態勢,眾多藏品還創造出新的拍賣紀錄,這也使人們看到古玩雜件的投資魅力。如2006年北京匡時拍賣公司推出的佛像專場就收獲了5898萬元,成交率也高達71%,而備受關注的一件明永樂銅鎏金文殊菩薩像,經過激烈爭奪,以924萬元成交。
潘保清認為,古玩雜項品類繁多,可以滿足不同興趣和購買能力的收藏愛好者的需求,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在民間收藏市場向來表現最為活躍。目前這類藏品與國外相比,整體價格還偏低,因此其升值空間還相當大,特別是隨著收藏群體越來越龐大,古玩雜件也將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其升值潛力不可低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