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一展覽冠名“見錢眼開”惹爭議
廣東省博物館一展覽冠名“見錢眼開”惹爭議
廣東省博物館一展覽冠名“見錢眼開”惹爭議
博物館辦錢幣展能不能用“見錢眼開”命名?這是個“問題”。
不久前,為了籌備館藏古錢幣稀品展,廣東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可沒少花心思:一來“為了讓市民過一個豐富多彩的元旦節日”,二來普及錢幣科學知識,也符合廣東人的“講意頭”心理。這個策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工作人員還專門為展覽起了一個頗為俏皮的題目——“見錢眼開”。在制作宣傳海報的時候,這四個字重點突出,引人注目。
但是,主管領導有不同意見,否定了這個題目,抹掉了“扎眼”的“見錢眼開”,改成了平淡如水的“館藏古錢幣稀品展”。記者咨詢該相關負責人的時候,對方還急切地問:海報還沒改過來?
改是改過來了,但部分工作人員心里有點郁悶。在他們看來,博物館搞一個好的展覽不容易,吸引大家進館觀看更難。這次展覽的展品是精心挑選出的極具代表性的232枚錢幣,以銀幣為主,其中不乏整套完整展出的錢幣,加上稀有的銅幣、石錢范、鈔版等,可以讓觀眾對我國貨幣演變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見錢眼開”是一個恰如其分的題目,可以引起大家的興趣,吸引更多的觀眾。一名講解員說,既然用雙引號注明,相信市民看到都會會心一笑,是一次難得的“人性化”變革。
“館藏古錢幣稀品展”這個名字是純客觀的表達,這樣的題目在博物館展覽中其實并不多見。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的解釋是:“見錢眼開”俗了點,和博物館的定位有出入。對于這個解釋,有市民認為,與錢有關,不一定就“俗”,起碼用在這里不是低俗的“俗”;也有市民認為,博物館展覽宜以莊重為主,不應過于“娛樂化”,“見錢眼開”只是對市場低層次的迎合,至于改后的題目能否不這么刻板,是遣詞用句的問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