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雖遭致抨擊 卻獲主流歌劇院邀演
《秦始皇》雖遭致抨擊 卻獲主流歌劇院邀演
《秦始皇》雖遭致抨擊 卻獲主流歌劇院邀演
時間:2007-01-10 00:00:00 來源:新浪
收藏
>《秦始皇》雖遭致抨擊 卻獲主流歌劇院邀演
 |
像一場狂風般,去年12月21日,由譚盾譜曲、張藝謀執導的歌劇——《秦始皇》,以雷霆萬鈞之勢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這出制作費高達200萬美元的演出,被視為大都會近年來最大手筆制作。《秦始皇》票房極佳,九場演出座無虛席,成為去年世界歌劇圈最盛大的演出。
但演出最后得到的反應卻毀譽參半。有人說是成功的東西文化結合的演出,有人則說譚盾融合東西方音樂、歌劇和京劇的唱腔是一個“四不像”。
“秦始皇”的角色是為66歲的男高音多明哥量身打造,多明哥也在舞臺上顯示了巨星本色,但他的演出卻被樂評認為用力過度。
同一個演出,反應卻出現兩極,譚盾的演出就像歷史上的秦始皇,充滿了爭議性和討論的空間。
實現14年前的夢想
譚盾譜歌劇并不是第一次,之前他也曾創作《馬可波羅》、《茶》等作品,皆獲樂界不錯評價。可是,為多明哥寫《秦始皇》卻是他一生的夢想。
譚盾回憶14年前,他與妻子交換夢想,而自己的夢想是為多明哥寫一出歌劇。當時他以為這只是一個不會實現的夢,直到十年前,他接受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委托后,這個夢想才慢慢啟航。
當時,譚盾提出三個很有趣的故事:佛洛依德與夢,二次大戰時猶太人避難上海,以及秦始皇。大都會歌劇院認為,必須選擇譚盾最能發揮的題材,而譚盾又極欲與多明哥合作。結果,在佛洛伊德、猶太人或秦始皇之中,他最后選擇了讓多明哥演皇帝。
《秦始皇》講述秦始皇逼使音樂家高漸離為秦國譜寫國歌的始末,故事包含背叛、愛情、復仇、悲劇等歌劇所需要的元素,劇本的張力深深吸引了西方樂界。
譚盾曾說:“秦始皇一統中國,統一了文字、語言,但他自問:如何統一人心?他開始尋找音樂,尋找可以接觸這塊土地、人心的音樂。”
《秦始皇》臺前幕后陣容堪稱完美,由譚盾作曲,譚盾與哈金共同編劇、作詞,張藝謀導演,黃豆豆編舞,樊躍舞臺設計,和田惠美服裝設計,田浩江與多明哥(飾演秦始皇)等人演唱。
特別是張藝謀,他之前也曾以秦始皇為主題拍了《英雄》,因此他的參與為該劇添加了光澤,仿佛是《英雄》的歌劇版。
各大媒體樂評一致抨擊
然而,作為一個歌劇,有好的劇本題材和制作群,若沒有完美的音樂仍是枉然。
在單純的交響樂段掌控上,譚盾指揮得宜,西方弦樂器和東方打擊樂器的交錯,制造出奇特的感受。只是在旋律上,譚盾的音樂少了動聽旋律,不管劇情出現任何戲劇性的變化,《秦始皇》始終只聽到緩慢不斷回旋的歌聲。
美國《紐約時報》樂評家塔曼西尼就直接指出,音樂是歌劇演出的動力,而譚盾的音樂卻令人失望。他說,《秦始皇》歌者以奇怪的音調不斷地演唱,“當音樂出現如同《臥虎藏龍》般的旋律時,作品進入佳境;但當音樂搞得像前衛的《圖蘭朵》時就令人乏味。”
從歌劇唱腔及抒情曲調細評每一位角色的譜曲,塔曼西尼認為幾位歌劇演員多半是在勉力演唱。即使是66歲的世界男高音多明哥,塔曼西尼也認為,雖然“秦始皇”的角色是為多明哥量身打造,多明哥也顯示了巨星本色,但演唱時仍難掩飾他的過度用力。
另一方面,《波士頓環球報》樂評家艾胥勒認為,演唱樂段的英文歌詞和音樂的搭配出現許多問題。
美聯社樂評家史坦伯格毫不留情地指出,這出歌劇需要重修一次。
總結譚盾的缺失,是他運用許多在大都會歌劇中學到的技巧創作,但卻采擷太多西方歌劇風格,在歌劇抒情性和聲樂上的創作思維稍嫌“拙劣”,導致他的旋律線都冗長不已,不能使歌劇生動起來。
一名評論者說,當“秦始皇”轉身登基時再一次吟唱起冗長的抒情詠嘆,他不由自主地想:“不會吧?又來了!”
給中國杰出歌唱家搭新平臺
盡管譚盾以十年時間苦心譜曲的作品受到各大樂評一致撻伐,但他卻認為,《秦始皇》在紐約首演是一次成功嘗試,對西方歌劇產生了強烈沖擊。他說,從演出票房來看《秦始皇》已達到目的,不僅本演出季九場演出戲票銷售一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也將該劇作為保留劇目。英國皇家歌劇院和米蘭歌劇院等世界多家主流歌劇院,都在預訂《秦始皇》演出。
他表示,東西方文化的確存在隔閡,對歌劇《秦始皇》褒貶不一很正常。“有人認為《秦》劇歌唱太多,但不少人卻很喜歡劇中的詠嘆調。”
譚盾覺得,這次嘗試帶給他幾個重要啟示:一、世界歌劇可以多元化發展;二、世界歌劇可以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擴大其觀眾群體;三、中國歌劇可以傳播到全世界。
作為在西方世界受教育的東方藝術家,譚盾認為提倡并推進文化領域內的全球化,有可能給中國及其他東方各國一個相對均等的平臺。
他說,當初他創作《秦始皇》時,也希望為中國杰出歌唱家搭建一個新平臺。因此《秦始皇》不僅使中國歌劇嶄露頭角,推動了中國歌劇的復興,也將對西方文化發展做出貢獻。
冒險精神讓人寄予厚望
歌劇《秦始皇》歷時十年的創作過程對譚盾本人來說是一次艱辛經歷。不論該劇成功與否,他至少已創下歷史。
譚盾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65年來首位指揮自己作品的作曲家,也是該劇院一百多年歷史上第五位享此殊榮的人。這的確是華人的驕傲。
從演出票房看,九場演出固然有不少觀眾是歌劇新入門者,抱著好奇心想看看大場面。但無可否認《秦始皇》擴大了歌劇觀眾群,讓一些人對歌劇發生興趣。
至于歌曲創作方面,美國樂評負面的反應其實早在譚盾預料之中。
譚盾的作品精神向來強調打破東西疆界。他之前就曾要求西方聲樂家用中國京劇腔調演唱,這次野心更大,想要造就不分東西的歌劇風格。可惜歌劇的語言體系及其音樂性有著唇齒關系。譚盾雖然有心,但力量明顯還未足夠,未能成功融合東西方歌劇風格。
秦始皇費盡百般力氣才成功統一中國。譚盾的《秦始皇》雖然沒有“統一”東西方文化,但他的冒險精神和執著,卻無疑是中國歌劇的一個開始,讓人寄予厚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