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工藝品王國衍生“炕頭經濟”
草編工藝品王國衍生“炕頭經濟”
草編工藝品王國衍生“炕頭經濟”
在平度市新河鎮采訪,仿佛置身于一個草編工藝品的“王國”,沿路而立的草編工藝品企業比比皆是,草編加工點遍布鄉村,巧奪天工的草編工藝品令人愛不釋手。
三個“全國之最”是目前新河鎮草編工藝品產業發展最有力的印證:草編工藝品生產加工總量全國最大,2005年,工藝品出口交貨值近3億元;機釘針數量全國最大,全鎮擁有機釘針設備1200多套;從業人員總量和比重全國最大,全鎮從事草編加工產業的人員達到1.3萬人,占全鎮總人口的60%以上。
從“帽莊”到“中國工藝品之鄉”
新河鎮草編生產歷史悠久,據當地老人講,100多年前,為了養家糊口,一些家庭婦女開始用各類雜草編成生活用品出賣,當時其“代表作”便是農村常用的草帽,以該鎮龍灣姜家村等10余個村莊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以銷售草帽為主的集市,被稱為“帽莊”。
改革開放以來,新河鎮草編工藝品市場逐漸形成氣候,由秋冬季加工為主發展到常年加工,幾乎所有的家庭主婦都從事草編加工,產品由原來單一的草編產品發展到草、柳、木制、機繡、機釘及其他天然纖維工藝品等多個系列4000多個品種,加工規模日益膨脹,業內曾有“全國草編看山東,山東草編看新河”的說法。目前,全鎮草編工藝品出口生產企業發展到46家,有11家企業獲得自營進出口權,草編工藝品90%以上遠銷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企業引領千家萬戶闖市場
2006年春季廣交會上,平度市新河鎮240多人的“交易團”成為廣交會的一大亮點。據新河鎮黨委書記欒慶曉介紹,去年新河鎮參加廣交會的人員除了企業老板、業務員外,還有許多工藝品加工點的農戶,參會人員占全鎮總人口的1%。“平均每100個新河人中就有1個‘貿易型’的農民”,欒慶曉笑著說。
新河鎮工藝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民生工藝品公司的老總姜亦江告訴我們,目前,新河鎮的46家草編工藝品加工廠,全都以“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它們一頭連著國際大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形成了一道獨特的“產業鏈風景”。
就這樣新河鎮憑借著1.3萬名擁有草編技術的龐大勞動力優勢和農村取之不盡的黃草、玉米皮等資源優勢,讓草編工藝品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黃草,就這樣變成了金條。
富民經濟特色凸現
“不點火、不冒煙,看著電視做草編;不出門、不出院,輕輕松松把錢賺。”這是平度市新河鎮農民編著草帽“編”出來的一句順口溜。草編加工主要程序在加工點和農戶,如一名家庭婦女手工編制,按每天加工10個草編籃,每個加工費2.5元計算,每天加工費可收入25元,用機釘工藝編制,每天加工費則在50元左右。2005年,全鎮工藝品年產值近3億元,其中1.5億元是加工費,僅此一項,全鎮農民人均增收約2500元。2005年,新河鎮人均儲蓄余額6612元,高于平度市平均數800多元。草編加工生產讓新河農民實現了“生活寬裕”。
“草編加工不分地點、不分時間、不分男女老少,我們村的剩余勞動力全部實現了就地轉移。”新河鎮郭劉村支部書記劉同坤告訴我們。在該村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到處可見從事草編加工的農民。草編工藝品主要靠手工制作,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了大多數的新河家庭婦女參與其中,特別是為就業渠道狹窄的中老年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婦女經濟”、“炕頭經濟”。據了解,新河鎮本地勞動力屢屢出現短缺現象,不僅帶動了周邊鄉鎮的勞動力就業,而且萊州、昌邑等地的一些農村也受到新河草編業輻射,據估算,新河鎮周邊地區參與草編業的勞動力就有3000多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