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歲戰國船棺年內回老家
3000歲戰國船棺年內回老家
3000歲戰國船棺年內回老家
時間:2007-01-06 00:00:00 來源:《重慶時報》
收藏
>3000歲戰國船棺年內回老家
 |
1954年,重慶九龍坡銅罐驛鎮冬筍壩出土的數十副船棺葬轟動全國。出土的兩副最大最完整的船棺被收藏于原重慶博物館(今三峽博物館),其中一副在三峽博物館陳列展出。記者昨日從三峽博物館獲悉,深藏于博物館倉庫內的另一副船棺將回到其出土時的老家———九龍坡,年內將在巴國城博物館內展出。
船棺長約5米 由楠木制成
1954年,考古隊在原巴縣冬筍壩(現九龍坡銅罐驛)發現了約有3000年歷史的戰國墓葬群,并出土十余副船形棺。
船棺長約5米,都是由直徑約一米以上的楠木或鑿或刨成舟形棺材。船形棺上部約成半圓形,底部稍削平,兩端底部斜削,使其翹起成船形,首尾兩端各鑿一大孔,以便系繩下葬之用。
船棺形狀分兩種,一種是較簡單的獨木舟,另一種則在內置一小棺,似內棺外槨,另一端形成腳廂。
闊別53年 船棺將回“故鄉”
在船棺發掘地,專家們選擇了兩副保存相對完整,且個頭最大的船棺送回博物館收藏。其中一副于三峽博物館“遠古巴渝”展廳內進行展出,另外一副則一直深藏于文物倉庫之內。
由于九龍坡修建巴國城博物館,這副闊別發掘地53年之久的船棺即將回到故鄉,三峽博物館用租借的方式將這副船棺送到巴國城博物館內。待博物館進入布展階段后,古船棺就將正式入住于內。今年內,市民可在三峽博物館和巴國城博物館內見到這兩副船棺。
考古專家首次揭秘發掘細節
53年前參與船棺葬發掘工作的人如今大多作古,記者費盡周折,聯系到了現已81歲高齡的四川省博物館考古專家王家佑。當年參與發掘工作的王老首次揭秘當年發掘細節。
戰國墓葬群驚現船棺葬
1954年,由于成渝鐵路的修建,在原巴縣冬筍壩發現了大批銅器。包括王家佑在內的10余名工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結果讓考古專家們震驚,這里埋葬的竟然是約有3000年歷史的戰國墓葬群。專家們在墓葬群中發現了極具特色的船棺葬。
全國最早出土的船棺
墓葬中,十七座排列相當整齊而密集的船棺,頭部均正對長江。墓坑均為僅容一船大小的土坑豎穴。
“不僅在重慶、四川轟動了,在全國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一批又一批的外地專家絡繹不絕地來到重慶參觀?!蓖跫矣痈袊@道,這次發掘在中國的考古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因為這是全中國首次出土船形棺。
棺內有大量巴人寶物
據考古專家王家佑介紹,船棺內隨葬品很多,有劍、鉞等銅兵器,有釜、盤等銅容器,還有斧、矛等鐵器,說明巴國的工匠已具有較高的冶煉技術。墓葬中除盆、罐等陶器外,還有引人注目的黑紅二色漆器;棺內有竹篾墊痕以及麻布、絹的痕跡,說明古代巴人在制陶、造漆、紡織技術上已比較發達。
巴人的兵器獨具特色,劍呈柳葉形,上面斑駁不平,從飾有虎紋圖案的“扁莖無格”劍上,可領略到巴人的勇武英氣;從巴人獨有的橋形幣,銅砝碼質上,可感受到巴人繁榮的商品交易。在船棺內出土的銅兵器和銅用具上,還有一種圖畫式的符號,有虎、龍、鳥、獨角人、船、草木等,可能為巫師使用的符號。
“出土的巴人船棺文物中,都以虎紋作為圖案。”王家佑說,這說明巴人把虎作為本民族的保護神和圖騰。冬筍壩巴人船棺葬的發掘出土,打開了專家們研究巴人文化的大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