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餐”應當名副其實
“文化大餐”應當名副其實
“文化大餐”應當名副其實
時間:2007-01-06 00:00:00 來源:文匯報
收藏
>“文化大餐”應當名副其實
 |
●日前有新華社記者 在走訪一些地方后,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不少劇場戲院與大眾消費漸行漸遠,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票價,令老百姓望而卻步。讀后頗有感觸,使我想到如何讓廣大群眾參與共享“文化大餐”的問題
●票價太貴的原因與舞臺藝術的觀念發生偏差有關。近年來,大制作、大投入的“視聽盛宴”成為時髦的追求。求“大”的結果,一是投入資金巨大,二是中小舞臺無法演出。數據表明,我國國內90%以上的劇場使用率僅為5%左右。此類惡性循環,使得原本為大眾服務的文化藝術,逐漸演化成為“貴族藝術”
●藝術精品的價值和生命力,不在于一時以高票價為抓手的炒作和轟動,也不全在于小圈子的欣賞和眷愛,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社會的普遍性認同,取決于長時期地被各階層的人群所喜歡。“文化大餐”應當名副其實,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廣大群眾參與共享
元旦和春節接踵而至,這成為演出市場的“黃金檔期”。日前有新華社記者在走訪一些地方后,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不少劇場戲院與大眾消費漸行漸遠,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票價,令老百姓望而卻步。讀后頗有感觸,使我想到如何讓廣大群眾參與共享“文化大餐”的問題。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不斷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國家的繁榮昌盛,民族的發達振興,不僅要依靠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來推動,而且還要依靠文化力量來提升引領,否則是很難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那么誰是我們國家的主體呢?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們是國家的主人,他們的創造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不竭源泉。這種力量的發揮不會自然產生,很大程度取決于人民群眾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其根本要求就是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努力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對于人民群眾的需要,往往是比較重視物質方面,忽視文化層面。以至于造成一種誤識,認為文化是少數“精英”們高檔次的“奢侈”享受,與“下里巴人”們關系不大。這就導致某些劇場戲院“大門八字開,無錢買票莫進來”。這種情況應當予以重視。在西方不少國家,劇場被視作是第二“教堂”,因為它能陶冶人的靈魂,提高人的素質,給人精神上美的享受。這對所有人都是需要的。為此,上世紀20年代德國偉大的戲劇家布萊希特,甚至發出了“把戲劇趕入貧民窟”的口號。現在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已不再滿足于“溫飽”,除了物質需求的日益增長,還有精神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如果天天講文化建設,講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卻讓文化(包括文化精品)遠離大眾,廣大老百姓就會患上“文化饑渴癥”。精神文化生活如果受到畸形壓抑,那些低俗、媚俗的所謂“文化”,就容易成為人們宣泄的渠道。
劇場戲院票價虛高,不僅脫離我國國情,而且傷害和打擊了人民群眾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的熱情和欲望。有事實比較為證。久負盛名的瑞士蘇黎世話劇院一張最貴的門票是83瑞士法郎(1990年代中期),相當于那里教授工資的1/240;意大利羅馬一張中上等的歌劇門票,約是當地教授工資的1/66。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總裁皮特·蓋爾博在上海演講時談到經營之道,強調努力降低票價是關鍵,最高的票價大約在325美元左右,最低在26美元左右。但是在我國京滬等大城市,買一張較好的歌劇、交響樂或芭蕾舞的門票,則大致需要500至800元人民幣,相當我國一般教授工資的1/10至1/6。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看戲何其難乎?!
票價太貴的原因與舞臺藝術的觀念發生偏差有關。近年來,大制作、大投入的“視聽盛宴”成為時髦的追求。有文藝工作者指出,從目前舞臺藝術創作的走向看,話劇舞美化,戲曲歌舞化,舞劇服飾化,音樂美女雜耍化,形式大于內容的舞臺演出已漸成趨勢。而在各類從上至下的評獎中,一些劇團的編導不得不以“大手筆”、“大氣勢”的舞臺效果,來博得評委們的好感。求“大”的結果,一是投入資金巨大,二是中小舞臺無法演出。數據表明,我國國內90%以上的劇場使用率僅為5%左右。一方面廣大群眾由于票價太高進不了劇院,另一方面又是大量劇院空置沒戲演。這兩種情況的惡性循環,使得原本為大眾服務的文化藝術,逐漸演化成為“貴族藝術”。
這幾年,我國舞臺確實產生了一批精品力作。但是這些精品的演出場次并不多,社會受眾面比較狹窄,評上獎后常常就被束之高閣。若與國外做法相比較,人家卻更加重視精品的社會效果和受眾面。其實藝術精品的價值和生命力,不在于一時以高票價為抓手的炒作和轟動,也不全在于小圈子的欣賞和眷愛,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社會的普遍性認同,取決于長時期地被各階層的人群所喜歡。在市場條件下舞臺藝術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能夠統一的。它既取決于舞臺藝術的原創能力和質量,同時更取決于觀眾群體。“文化大餐”應當名副其實,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廣大群眾參與共享。票價太高,必然導致觀眾面小,從長遠來看,由于失去觀眾,直接導致演出場次減少,結果經濟效益也得不償失。
這里還存在著一個普及和提高的問題。一般來說普及的東西比較簡單,因此也比較容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舞臺藝術精品相對比較高雅、精致,比較難于生產,往往也一時難以在廣大群眾中流傳。但是,從根本上說,普及與提高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只有不斷提高群眾的文化、藝術水平,優秀的舞臺精品才會有廣闊的空間。群眾要求普及,跟著也就要求提高。普及是群眾的普及,提高也是群眾的提高。這種提高不是從空中提高,不是關門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上海交響樂團搞雙周音樂會,票價定在40、50、60元,場場滿座就是證明,因為懂“音樂的耳朵”是需要培養的。如果不從根本上大力普及舞臺藝術,大力培養觀眾群體,路就會越走越窄。這是舞臺藝術工作者所不想看到的,也是廣大群眾所不想看到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