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舒乙聊聊文人畫
和舒乙聊聊文人畫
和舒乙聊聊文人畫
時間:2007-01-03 09:51:00 來源:新民晚報
名家
>和舒乙聊聊文人畫
 |
■舒乙,老舍之子。
■上海,是舒乙三地畫展的第三站。此前,“換雙眼睛看世界——舒乙的畫”已在澳門和中山兩地巡展。
在淮海中路的“上海創意之窗”,我們看到了舒乙先生的近70幅風格多樣的文人畫。和料想中的文人畫不同,舒乙的文人畫,無論是構圖、色彩、筆法都超乎了傳統文人畫的模式。在形式上,更具裝飾性和現代感;在色彩上,更加豐富多變;在材料上,除了水墨,還用上了油畫用的丙烯材料。
且看那幅《紫夏》,橘色的遒勁枝干,鋪展一地或紫或紅的落英,構圖不在常情之中,色彩新鮮而且奪目。問舒乙靈感何來,先生答,曾在美國見一種從未見過的開紫花的樹,如云絮翻涌,眼前的美麗風景讓他震撼。但到了畫筆下,紫花不是開在樹端,而是落于若有若無的水岸。那應是畫者心中的夢吧。
又看那《羅馬精靈》。著名的羅馬斗獸場,到了舒乙筆下卻不想入俗,于是,畫紙上見到的是一半赭紅色的斗獸場殘墻,另一半則隱約映在淡藍色的天空中。那空中,又意想不到地端坐著一只詭異精靈的貓。此乃古希臘古羅馬人心目中的神靈,因此,便有了“羅馬精靈”的隱喻,令觀者浮想聯翩。
還有那幅取景于水鄉局部的《岸》。這一題材早已被陳逸飛們畫熟畫濫了,舒乙卻只取了坐船閑游時常見的景色——水道邊的某一塊石岸,年代久遠的黛色青磚被渲染成絢爛的彩色,于夾縫中探出幾簇蓬勃的水邊植物,整個畫面具有了裝飾畫的視覺沖擊力。
從11年前因一偶然的機會開始“玩畫”,至今,舒乙的繪畫已漸臻佳境。或許是因為從小受了畫家母親胡絜青的影響,或許是因為積蓄已久的思想要尋找文字以外的出口,舒乙和繪畫的結緣顯得如此的自然而然。
聽舒乙先生說他的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他說他的畫遵循三原則:一是恪守中國畫的“不寫實”的
本質;二是在局部中發現美,因此他熱衷畫事物的局部,比如上面提到的《岸》;三是非邏輯的視覺感覺和非邏輯的敘事場景,如以上提到的《羅馬精靈》和《紫夏》,這應是受了西畫的影響。
正因心中有物,舒乙的文人畫依賴的不是繪畫技巧,而是通過畫筆傳達的畫者心中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于是你便會在他的那些畫中,發現無處不在的一雙智者的眼睛,這雙眼睛觀察著世界,也發現和創造著世界。
問舒乙,同樣是表達心靈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用繪畫與用文字,有何異同?“當然是繪畫帶給我的感覺更強烈!”舒乙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那是直觀的,震撼的,是可以掛在那里欣賞,讓觀者在瞬間產生審美體驗的。這比文字來得刺激得多!”
其實,哪怕是直觀的繪畫,若沒有厚實的思想與精神積淀,空有色彩自然是不夠的。舒乙的畫傳達給觀者的,不僅是繪畫上的技巧,更多的是來自他文學家頭腦的構思,是他崎嶇創作心路的外顯。孔子說:“繪事后素”,用描畫的“必須先有素底,然后可施色彩”來比方人生的“必須先有美質,然后可加文飾”。這一道理用在舒乙先生的文人畫上,應是十分恰切的。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