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峰三泖圖》看張大千的仿古書畫
從《九峰三泖圖》看張大千的仿古書畫
從《九峰三泖圖》看張大千的仿古書畫
時間:2006-12-28 10:56:00 來源: 陸判 《藝術市場》
資訊
>從《九峰三泖圖》看張大千的仿古書畫
 |
張大千仿古書畫在書畫界、鑒藏界是公開的秘密,至今,很多收藏機構和研究專家對其仿古書畫作品仍不能準確判定。張大千仿古書畫作品的題材之廣、風格之多、質量之高,可謂罕見。張大千仿古書畫,上自魏晉南北朝,下至明清,各朝各代都有;從“個人風格”來講,歷代具有代表性的畫家,自張僧繇、王維、孫位直到“揚州八怪”,無不拿來仿之。
梅蘭芳先生的秘書、收藏家許姬傳先生曾回憶:20世紀30年代初,鑒藏家、書法家張蔥玉(張珩)和友人應張大千之邀,到張氏兄弟二人居住的蘇州網師園游玩。一日,張蔥玉偶然在一間房內看到四周掛滿歷代名畫,經張蔥玉仔細辨認,認定皆為張大千所仿。事后,張蔥玉對人講,假若有人將其中的畫當真的賣給我,我是會買進的。張蔥玉并預言:張大千偽古,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將來凡是署名張大千的畫,價格必定大漲。
張大千仿古確實做到了仿誰像誰,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他仿南宋人梁楷的《雙猿圖》瞞過了鑒定大家吳湖帆,吳將其仿品斷為自家祖上所藏而高價購進;20世紀20年代,上?!钡仄ご笸酢啊⑹詹丶页塘厣?000大洋買進朱耷《花卉圖》四條屏,每幅高一丈二尺,闊只一尺余,也是張氏所仿;日本最權威的繪畫類書籍《南畫大成》中所刊錄石溪《山水圖》,是張大千與何海霞一起仿造的;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藏的《吳中三隱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的梅清《山水圖》,倫敦大英博物館藏的巨然《茂林疊嶂圖》,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的《二十一觀音圖》、《釋迦牟尼造像》等一些隋、唐佛畫均是張大千的“杰作”;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張靈《壽星圖》、倪元璐《仿米家云山圖》、金農《墨竹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的方以智《枯木圖》、朱耷《山水圖》,湖南省博物館藏的朱耷《鱖魚圖》,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朱耷《瓜果圖》,遼寧省文物商店藏的朱耷、石濤合繪《松蔭高士圖》,上海博物館藏的徐渭《七言聯》,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藏的倪元璐《東坡詩軸》等也都是張大千所為……以上所舉,也僅是張大千仿古書畫中已知的極小一部分作品而已。
張大千的仿古書畫何以能瞞天過海、真偽莫測呢?
一、得益于他對于古代繪畫傳統長期、深入的研習。據謝稚柳先生回憶:他客居網師園時,一天,夜不能寐,凌晨四點左右便起身在園中散步,見張大千畫室中燈光依舊,心中納悶,于是前去查探,見張大千已在理紙磨墨,準備臨習古畫了。因不便打擾,便悄悄退出,此刻,天尚未明。此則記述可見張大千作畫之勤勉,學習之刻苦。
二、得益于他豐富的書畫收藏?!案豢蓴硣?,貧無立錐”,“一身是債,滿架皆寶”(前八個字為國民黨元老張群的秘書馮若飛所贈,后八個字為張大千所補),這十六個字可說是張大千畢生收藏的概括與寫照。張大千21歲時在上海拜湖南衡陽名家農髯曾熙,以及江西臨川名儒清道人李瑞清為師,因曾、李二師嗜藏歷代名家字畫,使張大千得以見到歷代名家真跡,并深受二師影響,開始搜集庋藏歷代名跡。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五代董源《瀟湘圖》 《江堤晚景圖》等巨跡均是大風堂的藏品。1921—1930年間,張大千在上海先后出版了《石濤和尚、八大山人山水精品》 《大風堂藏畫》 《大風堂原藏石濤和尚山水集》(三冊)等圖籍;1943年整理編著了《大風堂書畫錄》,他在序言中記述,癸未年之冬命其門人和子侄輩將所藏24箱古字畫“記其尺寸題詠,次為目錄,聊以志平生好慕”,書中詳細記錄了他收藏的歷代書畫精品。1944年3月15日他在四川成都舉辦了“張大千收藏古書畫展覽”,共展出其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古代精品170余件,其中有董源、巨然、蘇軾、趙孟、黃公望、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陳洪綬、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書畫作品。凡此種種,表明了張大千收藏古代字畫不僅多,而且精,也正因如此,為張大千仿古書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張大千為仿古書畫做足了前期的準備。他在一封與友人的信札中曾透露,他平時注意搜檢古代書畫著錄中記述的書畫作品,如遇已不存在或無從知曉下落者,則根據其文字記載仿其大概,續請名人題跋,以舊材料裝裱,用以亂真。他平時注意搜尋舊紙,若陳色不佳則染上較淡的顏色,畫好之后先裱起來,再用漂白粉等溶液洗滌,多次洗刷后將托紙揭去重新托裱,經過數次揭裱后,再刷上一層白芨水使紙面光潤,最后再裝裱起來。如需紙面有裂紋,則于托好后用火將紙烤脆,或用熨斗將其燙焦,再用手來回搓卷,如此幾次,紙面自然出現裂紋。新印色易出油,他就用高度白酒滴在鈐好的印章處,拿到火上炙烤,以去掉油質。此外,他還專門搜集舊裱裝(行話俗稱“棺材套子”)和“廢料”(裱裝時從古畫上揭下的無用的裱邊、殘絹或紙等材料),以供仿古之需。他還請當時手藝至佳的裱畫師傅住在自己家中,隨時為做舊畫、裝裱偽古書畫進行加工。除了這些臆造古代書畫作品的“硬件”充足之外,所需“軟件”則更為重要,所謂“軟件”指的是對所偽畫家的認知程度。張大千對相當多的古代畫家作過仔細研究,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足以令當今的專業研究者們汗顏,如:他對石濤、八大山人的印章就頗有研究——他們早、中、晚年都用什么印章,某方印章哪里缺一塊,印文有什么特點,留下什么痕跡等等極為細節方面,均一清二楚、了如指掌。一旦仿起來,這“先一步”的功夫足令其偽古書畫極難鑒別。
說了一番張大千仿古書畫,與這幅《九峰三泖圖》又有什么干系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審讀這幅畫作。
從這幅畫的款識看,“辛未春日,以弘仁法寫九峰三泖圖,奉玉岑兄,大千居士爰”,鈐印“張季”、“大千”。畫幅右下方押角印“大硯齋”,左下方押角印“白菡萏香室”。1931年辛未,張大千33歲,他與仲兄善子同赴日本,任“唐宋元明中國畫展”的干事委員,審定展品。“以弘仁法寫九峰三泖圖”,款字兼有弘仁與倪瓚書風,字形略扁,筆畫橫向取勢,結體斂中有放,寬綽有余,點畫精麗,筆跡使轉分明,體態秀逸,神豐氣足,用筆爽利流暢,韌挺茂勁,氣息古樸,朗潤蘊集。張大千用印,在其36、37歲即1934年(甲戍)、1935年(乙亥)年前,多為他自己刻制;以后用印多為方介堪(方巖)、陳巨來所刻。故“張季”“大千”二印為張大千手刻,“大硯齋”是張大千早年常用的齋舍印,也為其手刻?!鞍纵蛰滔闶摇笔瞧淠嬷恢x玉岑書齋名,故此印為其收藏印。這一年,張大千尚處在他仿古書畫生涯的第一階段,以仿明、清書畫為主,多采用拼湊與臆造的手法。
在張大千仿清四僧中的作品中,我們所見其仿石濤、“八大”最多,其次為石溪,以仿弘仁最少,筆者僅見兩幅(其一是張大千贈謝玉岑的擬清四僧冊頁四開,現僅存弘仁、八大、石濤三開,少石溪一開;其二是臺灣的一位藏家,他在20世紀70年代,從日本購得張大千的一套扇面:一仿八大,一仿石濤,一仿漸江,一仿金農),或許因為弘仁存世畫作不多而影響了張大千的收藏;或許弘仁的畫作在當時的市場價值不高;或許弘仁的畫也如倪瓚的畫一般的確難以臨仿……然而,以張大千的造型能力與理解能力,仿弘仁的畫應非難事。我們從張大千的畫語中可讀到關于弘仁的精辟論斷,如:“明末四僧畫,高情逸韻,皆成一家法,尋其源流,并出于黃子久,然亦有別。漸江入筆即黃”;再如:“漸江居黃山久,喜畫奇松怪石,筆墨簡貴,世人遂以為近倪迂,實則黃多于倪也”。僅從此番論述就足以見得張大千這“先一步”的功夫過人與獨到?!皾u江入筆即黃”,“筆墨簡貴,世人遂以為近倪迂,實則黃多于倪也”,仔細研究弘仁的傳世畫作,確如所言。有了這樣的認識高度,在臨仿時便事半功倍,只要抓住弘仁畫面中嚴凈孤冷、簡靜清幽的氣氛便可直入神髓。
從《九峰三泖圖》的布局看,畫面上先置平坡淺灘數段,將水面分割成若干塊面,節奏舒緩,其后節奏加緊,似鼓點驟密,畫跌泉飛瀑,巨石突兀,山島聳峙,漸遠漸高。畫中基本上采用中鋒勾勒法,俊峭細勁,筆法渾厚灑落,尚簡潔。墨線從近景的平緩舒和到遠景的靈動流轉,用筆越來越縱逸跳脫,情感也越發的飽滿充溢,筆力曲折,無不盡意,且松快簡約。畫石多方折形的組合,方圓相間,方多圓少,在整體山石形態中,以方折型筆線勾、皴出體質感,清晰而具有裝飾意味的骨線是造型的基礎,山石皴法依山勢寫出,又配以側鋒、干墨近乎小斧劈皴的筆法來顯示崖壁的結構與質感。苔點稀少,大都為豎直點,少有橫點,疏落散點在石隙,隱隱約約,再輔以淡墨層層分染出山石陰陽結構,似乎盡量避免將裝飾意味的線條結構破壞。因張大千不太擅于點景屋宇(張大千畫中樓臺殿閣多數是何海霞先生代筆,何氏初學畫時入韓恭典門,專畫袁江、袁耀的山水樓閣畫,后拜張大千為師,代筆也就順理成章),故畫中的較為簡陋。整幅畫少荒寂冷寞之意,多了些天真幽淡的清新氣息。在弘仁的傳世畫跡中,有數幅是將元四家畫風融為一幅的作品,在這一幅畫中也有這樣的痕跡,如:近景土坡、右側遠景的層巒,用披麻皴,似黃公望;中景緩坡,倪瓚畫中頗多;遠景中部又有細密叢線牛毛皴法;而豎直苔點則從吳鎮點苔法中化出,想來,張大千對于弘仁這一類型的作品也是熟悉的。
《九峰三泖圖》畫在一張老紙上,墨色暗沉,火氣已褪,應是老墨繪制。按常理,畫送謝玉岑,本無須這樣做舊,據知情人告知:張善、張大千、昆仲與謝玉岑、謝稚柳兄弟為通家之好,過從甚密,張大千早年的題畫詩多為謝玉岑捉刀。張大千作《九峰三泖圖》的初衷確為仿古,畫未完成即被謝玉岑看見,甚是喜歡,于是向張大千索求,并請其還以弘仁書風題款,保持畫面風格的統一,故有此狀況。
前人有論:“欲辨漸江畫,須于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弱處見蒼勁,雖淡無可淡,而繞有余韻,乃真本耳。”細品話中意義,一語道破天機,不知大家在欣賞這幅《九峰三泖圖》時是否有此感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