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戲臺的震撼
古戲臺的震撼
古戲臺的震撼
時間:2006-12-27 10:37:00 來源:孫振華 《雕塑》
資訊
>古戲臺的震撼
|
| 陳志光(中)與丹麥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左二)等人合影 |
|
 |
編者按:陳志光的不銹鋼雕塑新作《古戲臺》又一次震撼了人們的視覺!并且這一次不僅僅是視覺,還有聽覺和嗅覺。這座在第二屆宋莊藝術節里隆重登場的高780cm、長寬各700cm的《古戲臺》,流淌著咿呀傳唱的古老戲曲,充溢著時空置換的迷醉,在煙霧氤氳里放肆地擴張著冰冷的、溫暖的、蒼涼的、驕傲的、歷史的、現代的氣息……并且一如既往地充滿陳志光作品的特性——矛盾、侵略性和隱隱的危險。
我們有理由來追蹤這些“氣味”。從蝴蝶系列、螞蟻系列、拴馬樁系列直至《古戲臺》,陳志光對生命本體的追問漸漸演化為對歷史的玩味。在傳統與當代藝術混戰交融的今日,他的作品閃現著獨特的個性,也充分體現出對這種交融的探索。我們必將持續地關注這樣的藝術家,關注他們的出色表現!
陳志光屬于特立獨行、不按規矩出牌的那種人。他的作品總是給人出乎意料的感覺,當你看到他的某種作品的時候,你很難預測他的下一個會是什么。
他最早的雕塑作品是那批螞蟻,說明了他起步時的低姿態。螞蟻們表達了作者那種對微小、瑣屑的關注。一種最常見,同時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微小生物,一旦獲得超常尺度的放大,會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明晃晃的不銹鋼,仍然掩飾不住他肆意逆反的念頭和一種近乎惡作劇的心理。大家知道,由于在城市雕塑中的濫用,不銹鋼成為一種危險的,不被看好的雕塑材料,而陳志光由此開始,一直樂此不疲地采用不銹鋼材料,特別是采用鏡面的效果,這似乎帶有一種刻意挑戰的意味。
那群不銹鋼的大螞蟻參加了一些重要的展覽以后,在2005年的上海“雕塑百年”的展覽中,一批不銹鋼鍛造的演奏古樂的古裝女子出現了。由動物向人物,特別是古裝人物的轉化,增強了陳志光作品的人文性。現代的材料和古裝的人物,二者形成極大反差;作品的趣味也由螞蟻的那種波普式的好玩,轉向了具有歷史感的內容。
2006年10月,陳志光精心制作的“古戲臺”在宋莊隆重登場,動物、人物都消失了,只有“物”還存在。這又是一個意想不到,古戲臺的出現標志著陳志光創作的一個轉折。如果說,他前面的那些作品還有試探、過渡的性質。古戲臺讓他在材料、觀念以及他個人的經歷、趣味之間找到了一種對應關系,同時,他的作品也因此更加充滿了厚度。
古戲臺讓人有震撼的感覺。
首先是復制的力量,它讓人們產生對近乎是無所不能的復制技術的可怕的感覺。在一個技術的、充滿了工具理性的時代,復制的力量成為一種可觸可摸、既真實又虛假的現實。對一個真實的古建筑用不銹鋼材料進行原樣復制,代表了作者內心的那種孤注一擲的狂熱和做到極致的兇狠。
面對這個巨大的讓人震撼的金屬復制品,人們會產生一種相當復雜的感受:它是真實的,又是怪異的;作為現實的物質材料,它離我們如此之近;作為材料轉化所產生的離間效果,又讓我們感覺它是如此之遠和令人恍惚迷離……
震撼當然也來自細節,它的每一個細部,因為經過精心的鍛造而變得豐富,這些帶有歷史體溫和現場感的細節,一旦經過材料的轉化,又變得冷冰冰的,它又讓你斷然拋棄關于回望歷史時的那種懷古的幽情和感傷,去直面眼前不帶任何表情的材料理性。
然而,它真的就是一個仿古的,經過了材料轉化的戲臺。它的尺度關系和游離于原型和仿制品之間的關系一經成立,它真的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又是舊的;技術的,又是歷史的”特殊場景,它可以通過容納真實演員的表演,延續它的歷史,讓歷史和現實、模型和復制、生活和藝術、真實和虛構等等在這里獲得重新編碼,并產生種種的想象空間和闡釋的可能。
一個好的藝術作品總是這樣的,它要面對許多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問題;但是它的切入方式卻不是非此即彼那樣的簡單和一目了然。一個歷經滄桑的古戲臺為我們敞開了它存在的意義;選擇現代材料對古戲臺進行復制出來的金屬古戲臺,又賦予了它一層意義;而復制后的金屬古戲臺面對當代生活的延伸,使它不同于其他的雕塑作品,它成為一個奇特的存在。它是可以進入的,可以表演的,它在亦真亦幻中滿足我們對于歷史的想象。
然而,它終究只是一個虛擬的“古戲臺”,一個讓我們震撼的“古戲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