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嶺南閨閣畫家余菱
清代嶺南閨閣畫家余菱
清代嶺南閨閣畫家余菱
時間:2006-12-27 13:37:00 來源:朱萬章 《收藏&拍賣》
資訊
>清代嶺南閨閣畫家余菱
|
| (清·余菱《漁家樂趣》(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全圖(上)及局部(下)) |
|
嶺南古代畫壇上,閨閣畫家代有才人。清代道光年間,出現了兩個被稱為“畫壇雙艷”的女畫家,她們分別是余菱和馮仙霞。
余菱字鏡香,別署鏡香女史,著名人物畫家蘇六朋內室,亦以人物畫見稱,能作巨幅佳構。時人陳良玉有贈蘇六朋詞曰“聞說凈鬘稱入室,勸老蓮,添上雙眉嫵”,對蘇六朋的內室余菱稱贊有加。
余菱的人物畫傳世不多,目前所見有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人物山水》冊頁二開、原廣州美術館藏《人物圖》軸一件及廣東省博物館所藏人物畫三件。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梁琛題其人物畫《酒中仙》曰:
鏡香女史,吾道契蘇枕琴之令姬也。出自潘漢石法家之門,夙昔所見、所聞,已得筆墨消息。及歸蘇門,精心翰墨,靜細異常。余請寫酒中八仙,極得唐六如風味。或謂筆墨雖得自枕琴,而有枕琴所不及,余亦以為然。且品格磊落,有名士氣概,誠閨閫中所難得者。枕琴何厚幸致此。余甚羨之,余甚寶之,并請諸公題跋之,以志不朽之意焉。
從這段短短的跋語我們可以得知,余菱在嫁入蘇門之前已經在繪畫上頗有造詣。她早年乃從潘漢石門下習藝。潘漢石名潘經,生平事跡不詳,但從其傳世的隸書對聯可知其具有較深的文化素養,其書風與蘇六朋的隸書頗為接近,說明他們可能相互影響。余菱嫁入蘇門后,在蘇六朋的言傳身教下,畫藝更見長進。梁琛甚至認為她的畫有出藍之譽,相信是比較中肯的評價,并謂其得唐伯虎風味,“且品格磊落,有名士氣概”,則是稱其德藝雙佳,非其他閨閣中人所企及。梁琛所言“并請諸公題跋之”,目前只能見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廿八日,廣東著名山水畫家和畫學理論家鄭績題五言古詩一首,其余“諸公”之題已不知所終。鄭績詩曰:
畫筆垂千古,士夫未為奇。
竹羨文與可,馬稱李伯時。
更有輞川圖,難再得王維。
古人皆足法,然非女畫師。
閨中繪事多,描粉抹胭脂。
茲洗盡鉛華,淡光映硯池。
吟情兼醉態,腕下具仙姿。
靈機原天授,法活學阿誰。
傳秘應不遠,瑤琴枕上知。
詩中對余菱及其人物畫贊許有加,雖然不乏溢美客氣之詞,但總體能看出對作為閨閣畫家的余菱的推許,其中末句“瑤琴枕上知”則是暗指蘇六朋,因蘇六朋字枕琴,故指。
在余菱傳世的僅有幾件畫作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于廣東省博物館所藏之《朝云誦偈圖》。這是一幅流傳有緒輝煌名作,在蘇六朋所參與的很多次文人雅集中,都有提到此畫。
蘇六朋曾參與過多次以廣東文人李長榮、黃培芳、鄧大林、鄭績、梁琛等群體的拜祭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雅集活動,其中一次,蘇六朋還特地為拜祭創作了一幅以蘇東坡為主題的《坡公負大瓢行田間圖》。蘇六朋自己有詩記錄其事,詩題為:《子虎招同南山、香石、少白、蔭泉、獻廷、紀常集柳堂拜坡公生日,余繪坡公負大瓢行田間圖,屬姬人余鏡香繪朝云誦偈圖奉供》。此詩曰:
遠祖我溯眉山公,當年誰侍來南中。
不辭患難見節義,特慰淪落哀孤忠。
曠代文章幾人繼,至今香火雙龍同。
紫裘李委約相祝,南飛鶴儼翔太空。
其中“紫裘李委約相祝”中之“李委”據作者自注指李長榮。畫成后,李長榮撰寫對聯伴隨像側,后彭貽孫(瀨江人,字君谷,長于詩詞,著有《瀨江漁隱詞鈔》)也撰寫了一對長聯,為畫像增色不少。聯文曰:
不爭兩廡馨香,八百年來,多少詞人,共仰神仙觴玉局;
難得九重知遇,二三更后,傳呼學士,曾叨帝后賜金蓮。
蘇六朋詩中所提及之余鏡香所繪《朝云誦偈圖》,即是現在所見之《朝云誦偈圖》。該圖繪在一幅縱83.5厘米、橫42.5厘米的素絹上,作者自署曰:“鏡香女史余菱繪”,鈐白文印“余菱之印”和朱文印“鏡香女史”。該圖描繪的是蘇東坡的愛妾朝云席地而坐撫弄琴弦誦偈的情形。朝云曾隨蘇東坡謫至廣東惠州,后死在惠州,蘇東坡將其葬在棲禪塔下,惠州豐湖的蘇公祠里還專門塑一尊朝云像。蘇東坡在其《與李方叔四首》之四里記載云:
朝云者,死于惠久矣。別后學書,頗有楷法。亦學佛法,臨去,誦《六如偈》以絕。葬之惠州棲禪寺,僧作亭覆之,榜曰六如亭。最荷夫人垂顧,故詳及之。
所以在這幅《朝云誦偈圖》里,余菱同時代人劉溎年、潘貞敏和宋澤元分別題詩歌詠,表達對于這位識書達禮的才女的景仰之情。
劉溎年,字樹君,大城人,著有《三十二蘭亭詩草》,其詩為《六如亭畔》詩四首,詩曰:
天女維摩合一龕,漫將香草羨宜男。
不教群釵逢知己,誰伴先生過嶺南。
一片荒亭浸主持,竹根無語自參差。
鐘聲不斷棲禪寺,猶是金剛說偈時。
小蠻樊素總成塵,無復香山結夙因。
到底東坡能駐景,湖光山色久愈新。
塔畔悲風鎖暮鴉,余香羞說素馨斜。
阿誰強學東家態,也傍松林葬落花。
作者特地在詩后自注云:“近有某大令以己姬葬六如亭畔者,可笑人也。柳堂主人以此屬題,書舊作六如亭畔詩四章以應,時同治庚午嘉平四日大城劉溎年樹君甫作于惠州郡齋。”鈐朱文印“樹君詩草”。同治庚午為公元1870年,柳堂主人即指李長榮,書齋名柳堂,有《柳堂師友詩錄》行世。
潘貞敏,字伯時,安徽歙縣人,著有《佩韋齋詩鈔》,其詩曰:
可見真是有情癡,腸斷彌留說偈時。
漫道西方無罣礙,累人法喜與慈悲。
自署曰“庚午大寒后三日羅浮山下游人潘貞敏未定草”,鈐朱文聯珠印“貞”、“敏”。
宋澤元,字華庭,浙江紹興人,著有《懺花庵詩鈔》,詩四首,題為《吊朝云墓》,詩曰:
棲禪東去紀重游,金粉飄零土一抔。
踏盡蘼蕪訪遺冢,美人香草古今愁。
投荒萬里伴征塵,一現曇花了此身。
嫁得東坡真幸事,湖山巾幗作傳人。
藥爐活計復金經,說偈彌留亦性靈。
天為安排好風景,湖心亭對六如亭。
斜陽衰柳泣寒烏,點綴秋容入畫圖。
不是荒墳埋艷骨,人間未必重西湖。
余菱的此畫與蘇六朋的畫可謂珠聯璧合,成為廣東美術史上的一段佳話。關于蘇六朋、余菱參與此次活動并即席繪圖,在時人的很多詩文中均有提及。首先是李長榮在其為蘇六朋所作傳記中提到:
余嘗約翁及諸名宿集柳堂拜坡公生日,翁贈《坡公負大瓢行田間圖》,命其如夫人余鏡香女史作《朝云誦偈圖》送供畫硯。
其次在錢官俊等人的詩文中均有記載此事。
錢官俊,字枚臣,秀水,著有《愛廬吟草》。他在《柳堂壽蘇七古(有序)》中提到,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自山西來粵的作者赴柳堂舉消寒會補祝東坡生日時,堂前就懸掛《坡公負大瓢行田間圖》和《朝云誦偈圖》,錢氏這樣表述:
《負瓢圖》為順德老畫師蘇枕琴六朋繪,《誦偈圖》枕琴之妾鏡香女史余菱畫也,俱極精妙。
據此可知蘇六朋的《坡公負大瓢行田間圖》及余菱的《朝云誦偈圖》在當時以李長榮、蘇六朋等文人為交游圈中的分量。可惜蘇六朋的原畫現已不知所終,我們從余菱的畫中可以驗證諸家詩文及其當時文人之雅事。此畫賦色明艷,運筆工整細膩,人物造型生動,頗有當時人物畫家蔣蓮之風。
余菱的其他畫作如《漁家樂趣》(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則頗有蘇六朋風韻,尤其是船上人物之造型、寫意之風神與蘇氏如出一轍。有論者認為余菱的有些畫可能是蘇六朋代筆,主要是認為他們的畫風太接近。其實這種說法有些牽強和臆斷。因為二者相濡以沫,畫風相互影響是極為正常的。余菱的其他作品如《人物圖》扇面和《人物故事圖》扇面等風格都大致與蘇六朋接近。現在傳世的蘇六朋的畫作極多,而余菱的作品寥寥無幾。在書款蘇六朋的作品中,有多少是出自余菱之筆,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從畫風中,我們不難想見其中定有不少來自相互的傳移模寫或代筆。
余菱和另一閨閣畫家馮仙霞在當時并稱嶺南“畫壇雙艷”。馮仙霞為墨竹畫家粱琛之妾,以畫白描人物著稱。按,梁琛,字獻廷,一字獻亭、開文,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咸豐十年(1860年)八十歲時仍在,擅詩書畫,與蘇六朋交善,同為廣東順德人。當時桂林籍詩人倪鴻(字耘癯)曾為馮仙霞寫有《懷人》詩,詩曰:
落落乾坤兩逸民,布衣終老不言貧。
誰知賣畫文奩畔,各有如花捧硯人。
作者并有自注曰:“蘇枕琴、梁獻廷兩畫師妾皆能畫。”詩中所謂“兩逸民”便分別指蘇六朋和梁琛,兩人均為平民畫家,賣畫為生,所以有“布衣終老不言貧”之說;末句“各有如花捧硯人”則分別指余菱和馮仙霞。
可惜馮仙霞的作品至今尚未見到,也沒有更多的文獻資料記載其畫藝之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