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名油畫家、前中國人民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朱維民教授正著手創作一副孫中山油畫像。“孫中山對我來說很親切。”日前,朱維民在他的畫室向記者談起創作這副肖像的初衷時表示,只是想在孫中山誕辰140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里,表達自己對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崇敬之情。
195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的朱維民專擅油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人大藝術研究所所長,并曾赴美講學,在國內外舉辦過十數次個人畫展。朱維民的《老兵彭德懷·1973》、《拉賓像》、《巴勒斯坦:凝望故鄉的眼睛》、《喀什格爾的圣瑪利亞》、《滿洲姑娘》等代表作品享譽海內外。
朱維民的藝術一直致力反映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 70年代中期浪跡新疆的經歷更是讓朱維民和新疆與維族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畫筆一次次的觸及新疆那片廣袤、神奇的土地。原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江豐生前曾稱贊朱維民是“維族人民的貼心畫家”。
雖然出現在朱維民畫布上的多是小丫頭、老漢、維族漢子等底層“小人物”,但此次創作孫中山油畫像,朱維民卻沒有感覺“不適應”。因為“孫中山對我來說很親切。”出生于1932年的上海,朱維民接觸孫中山其人其事可能比其他人要多得多。“我們讀小學的時候,每天都要念國父遺囑,向國父致敬……”朱維民笑言自己是在對孫中山的崇拜中長大的。正是這種獨特的親切感和孫中山誕辰14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間催動了朱維民手中的畫筆。
現在安放在朱維民畫室內的這副尚未“竣工”的孫中山油畫像高約110厘米,寬約80厘米。畫布上的“孫中山”端坐著,面色平和,目光中帶著堅毅,以及一絲絲若有似無的憂郁。
朱維民說,畫像參照的是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政府大總統時拍下的照片,那時的孫中山正當壯年,是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最踟躇滿志之時,平靜的面色和堅毅的目光都表現出孫中山身上的革命特質。朱維民還特意選擇了凝重的色調,并用古典油畫技法著力表現這種凝重,“只有這樣才適合孫中山這樣一位領袖人物。”
而對于“孫中山”眼中的那絲若有還無的憂郁,與這副畫像“耳鬢廝磨”了一個多月的朱維民表示,“所有的先行者其實也都是痛苦的,所以我在這個英俊的男人臉上留下了這么一絲憂郁,這才是一個更人性化的,更真實的孫中山,這也才是我心里想畫下來的孫中山。”
“后期主要表現出這個人物的氣質,凸顯出其個人的神采。”對創作一貫隨性的朱維民沒有給自己規定完成畫作的時間表,只表示,初步計劃年底最終完成這副作品。
說起這副孫中山像的創作過程,朱維民表示還要感謝“臺灣國父紀念館”。產生創作此畫像的念頭后,朱維民卻發現自己手頭關于孫中山的資料少得可憐。為此,從去年開始,朱維民陸續委托自己的朋友和學生“四處出擊”收集資料。其中一位在媒體工作的學生嘗試著聯系臺灣“國父紀念館”。本來朱維民沒抱多大的期望,第一次電話聯系還碰上島內刮臺風,信號不好。本想就此作罷,誰知對方倒先來了電話,國父紀念館的彭婷婷女士在禮貌詢問了朱維民創作想法后,當即決定給朱維民寄一本《國父革命史畫》,希望對朱維民的創作有所幫助。朱維民回憶起這件事,仍感嘆不已。
 |
朱維民在尚未最終完成的孫中山像前。朱表示,“后期主要表現出這個人物(孫中山)的氣質,凸顯出其個人的神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