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清氣—故宮、上博珍藏青藤白陽書畫特展
乾坤清氣—故宮、上博珍藏青藤白陽書畫特展
乾坤清氣—故宮、上博珍藏青藤白陽書畫特展
時間:2006-12-27 16:51:00 來源:《收藏&拍賣》
資訊
>乾坤清氣—故宮、上博珍藏青藤白陽書畫特展
 |
 |
澳門藝術博物館每年定期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合作,舉辦大型文物展。今年九月,京、滬、澳三方再度合作,澳門藝術博物館聯同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相關機構,舉辦“乾坤清氣—故宮、上博珍藏青藤白陽書畫特展”,將明代畫壇頗具代表性的兩位大師—徐渭與陳淳的書畫作品作一次集中展示,展品容涵了兩位大師各時期的代表作,并有一部分為很少露面的書札和成扇。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陳淳、徐渭作品,數量之豐和品位之精,在海內外博物館中居于前列,“乾坤清氣”特展薈萃了兩館(院)陳白陽、徐青藤的精品一百二十套合共二百九十八件,可稱是迄今為止最盛大的一次集聚。在中國美術史上,青藤、白陽一雙名字的出現,似是高高隆起的兩座峰火臺,屹立于16世紀視平線上,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補充、相互照應。他們以藝術生命燃點起的火和光,正好一前一后在遙遙地呼喚著張揚個性、滲透著革命精神的近代水墨新時代的來臨。
陳淳和徐渭是明代兩位富有創造精神的個性派繪畫大師,他們創立了潑墨大寫意花鳥畫風格,開拓出花鳥畫的新天地,在畫史上并稱為“白陽青藤”。青藤瓣香白陽,論者每訝其畫筆婉約處竟有過于白陽者,白陽縱肆處唐突青藤,畫史千年眷屬,上下一家,則青藤、白陽,二者一也,一者二也。此次特展以“乾坤清氣”為名,句出元王冕《墨梅》詩:“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徐渭與陳淳均以水墨優勝,展名隱括“不要人夸顏色好”一語。
陳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生,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卒。字道復,又字復甫,號白陽山人。蘇州府長洲縣人。出生于文人家庭,曾師從文征明學習詩文、書法、繪畫,同時對沈周亦心儀手追。早期花卉畫不脫文、沈兩家法門。在畫史上屬“吳門畫派”的一員,是“吳派”中僅次于沈周和文征明的第三號人物。尤其是他的花卉畫,聲譽超過老師文征明而成為繼沈周之后的大家。陳淳自中年以后,思想發生了轉變,淡泊名利,寄情山林。放逸不羈的性格引致他在藝術上擺脫了文征明的束縛,自四十歲至五十五歲間,逐漸磨礪出自己的風格面貌。約五十五歲至六十一歲去世期間,其藝術臻于純熟自如的境地。陳淳的花卉長卷,采取一段繪畫一段題跋的方式,擺脫時空限制,在他后期的創作中得到進一步的發揮,留下大量作品。
在中國寫意花鳥畫史上,陳淳占有一席關鍵性的地位,是繼往開來的開派大師。他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花鳥畫領域開拓出水墨寫意的新面貌,引導著后來大寫意花鳥畫的興盛。
適興
陳淳在畫史上屬“吳門畫派”一員,然而他在繪畫上不受其師文征明主體畫風的羈束,在花鳥和山水畫領域別成新調,稱得上是“吳派”中僅次于沈周和文征明的第三號人物。尤其是他的花卉畫,聲譽超過老師文征明而成為繼沈周之后的大家。自陳淳之后,激起了水墨寫意畫系的波濤,成為花鳥畫史又一高峰期。
陳淳拓寬了花卉畫的表現題材,同時不為物拘,不受景囿,完善了間畫間題的長卷形式。這種繪畫形式以前在元堅白子《草蟲》卷中出現過,陳淳將它引申到花卉卷里,顯示出文人詩、書、畫的多方修養和才能。陳淳又提倡隨興漫筆,這種擺脫時空限制,主觀幻造理想花鳥世界的思維方式,使客體物象成為他抒發逸興的載體。另外,隨興漫筆——也就是“適興”的創作心態有助于筆墨的自由發揮,擺脫形似的束縛,盡情表現筆墨自身的意韻。
陳淳的花鳥畫將水墨寫意技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開辟出由小寫意進展到大寫意的途徑。自五十歲以后,他的筆法逐漸由整飭轉向率略,運筆在柔婉中加入方勁的筆勢,加快行筆速度,呈現清剛勁爽之氣,已脫出文征明的秀婉和沈周的渾樸而自具特色。
從沈周的水墨寫生至陳淳的水墨寫意是一個飛躍,而由小寫意進入大寫意又是一個飛躍,陳淳在后一進程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云生
陳淳的花鳥畫創作卓然超群,同時兼長山水,具有鮮明個性。他早期山水畫由其師文征明上追沈周和元四家,又有徐霖的影響。中年時期,將文、沈和元四家結合在一起,漸漸形成了率意放逸中顯現雅潤的格調。
陳淳山水畫的大變大致在五十歲以后。放逸不拘的性格,漫興的創作態度,使他有意識地選擇了最便于表達個性和即興情緒的表現形式,即米氏云山和高克恭的變格云山;半隱的生活方式,閑云野鶴般的情懷,又使他傾心于元代畫家的氣格,追求平淡天真的意境,“重天趣而不在境界”,并將水墨淋漓的花卉寫意運用到山水畫中,筆法奔放率略,墨氣滃然酣肆,縱橫磊落。潑墨云山成為他晚年山水畫的主體風格。
詠歌
陳淳對詩詞有很深的造詣,詩風淳淡清麗,平易真切。有不少為記事抒懷之作,留傳最多的是題花卉詩,花容交融人情,借花抒懷,使花卉充滿感情色彩。如《墨花十二種圖》卷詠梅花云:“疏影孤山下,香魂庾嶺前。恐遭蜂蝶妒,開向百花先。”他的題畫詩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花卉形象的內涵,同時他那縱放而又清逸的書法,又與瀟灑率放的繪畫筆法取得筆趣上的一致,益為畫面增加躍動俊發的氣勢。詩、書、畫三藝并美,顯示文人廣博的修養和才能,成為陳淳藝術的重要特色。
陳淳在書法方面亦有突出成就。他早年師從文征明,中歲后突破文氏門墻,書風大變。陳淳性格豪放不羈,故而崇尚唐李懷琳、五代楊凝式和宋代米芾等家“率意縱筆”的書風,中、晚年尤喜寫行草及狂草書,筆法迅疾遒勁,頗具氣骨,偏于表現文人散逸的情趣,對于晚明浪漫書風的興起起著先導的作用。明代著名文學家和鑒賞家王世貞說:“枝山書法,白陽書品,墨中飛將軍也。”對陳淳的書法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陳淳為祝允明之后狂草書風的名家,故后人將他和祝允明、文征明、王寵并稱為吳中“四大書家”,后世并因其書法成就視之為明朝書法由中期向后期轉變的一個過渡性的關鍵人物。
徐渭,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生,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卒。字文長,號天池,晚又號青藤道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徐渭出身官宦家庭,庶出,父親在他剛滿百天時去世,由嫡母苗氏撫養長大。他幼時聰慧警敏,二十歲考取秀才,二十一歲入贅潘家,讀書、應試之余,學詩書兼習琴。這段青少年時代是徐渭生活最幸福的時候,也奠定了他多種才華的基礎。二十五歲以后進入中年階段,家庭遭到諸多變故。直至三十七歲,徐渭四次應考鄉試,均未錄取,期間結交了不少當時有名人物,包括謝時臣、陳鶴、劉世儒等畫家,開始學畫,奠定了他繪畫風格的基礎。四十歲左右,被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胡宗憲看中,當過一階段的幕僚軍師,后胡宗憲因嚴嵩奸黨失勢受牽連,徐渭深受刺激,精神失常,以至多次自殺。后又一度發狂殺死繼妻,入獄七年。經同鄉竭力保救才得幸免一死。出獄時五十三歲,這時他絕意仕途,四處游歷,開始寫詩作畫,賣書畫為生,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都出現于這個時期。這整整二十年中他是在時而清醒,時而反常的情況下度過。
徐渭是將水墨大寫意花卉畫推向巔峰并創立畫派的一代巨匠,其藝術形象具有極鮮明的個性和獨創性,其所創的水墨大寫意花卉畫風,開辟了文人畫一片新天地,數百年來流緒連綿,堪稱中國花鳥畫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墨戲
徐渭坎坷而悲慘的一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獨特復雜的性格,是產生其畫風的最主要原因,即表現為內容上的強烈主觀感情色彩,或嬉笑怒罵式的警世喻人寓意,或憤激不平的內心情愫傾訴;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標新立異,筆墨縱橫馳騁,風格狂放奇峭。
徐渭的畫受陳淳、謝時臣、陳鶴影響較大,兼取宋、元文人畫、禪僧畫。他描繪的花卉題材比較廣泛,藉課題的自然秉性來寄托主體的情感思緒,充分反映了他的心理和人格;尤喜畫花卉草木在凄風苦雨中的姿態,以象征他人生的苦痛。基于“游戲人生”的態度,常將四季花卉集于一圖,如題《四季花卉圖》軸云:“老夫游戲墨淋漓,花草都將雜四時。”
徐渭縱逸的寫意畫多融入草書的筆法,下筆縱橫捭闔,形成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墨暈形式美。他十分注重水、墨于紙質的融合變化以及墨與筆的有機結合,創出既順其自然,又得以控制的潑墨法,使畫面形成以筆為主的骨氣,又產生多變的墨韻。
醉草
徐渭精通詩、文、書、畫,自評“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認為自己在文藝范疇的創作以書法成就最大。他縱逸的寫意畫法,多得益于書法,尤其是草書的筆法。明末張岱對徐渭書畫結合的特點曾作出恰當評價,在《跋徐青藤小品畫》中曰:“今見青藤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崛略同……故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亦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
徐渭個性豪放不羈,書法絕去依傍,但受米芾的影響最大,陶望齡《徐文長傳》云:“其論書主于運筆,大概昉諸米氏云。”袁宏道《徐文長傳》亦云:“文長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文長書決當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也。”徐渭擅長狂草,喜歡自比張旭,也神往公孫大娘舞劍器,故作書寓姿媚于拙樸,寓強悍于沉雄,筆畫遒勁,結體跌宕,章法縱橫,追求瀟灑、脫俗,其狂肆風格與明代前期書壇的工致對比格外突出。
這個一生不得志的文藝天才,“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晚年窮困潦倒,郁郁以終,他的草書是個人情感的宣泄,不計工拙,點畫狼藉,氣勢懾人,似要將畢生才情及滿腔悲憤都寄托于扭曲的筆畫中,然而由此開啟了明末浪漫詭奇的書法美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