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界泰斗 藏家摯友——記文博大家楊伯達先生
玉界泰斗 藏家摯友——記文博大家楊伯達先生
玉界泰斗 藏家摯友——記文博大家楊伯達先生
時間:2006-12-27 17:05:00 來源: 楊才玉 《收藏》
資訊
>玉界泰斗 藏家摯友——記文博大家楊伯達先生
 |
我和楊伯達先生的相識緣于創辦《收藏》雜志。在10多年的密切交往中,他那淵博的學識、嚴謹的作風和高尚的人品,像他那偉岸、倜儻的外在形象一樣,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中國當代文博大家,中國玉界的泰斗式人物,更是收藏家的良師益友,在他八十壽辰之際,權作這篇小文,聊表我和《收藏》雜志同仁的崇敬之情,并祝愿他延年益壽,為中國的文博收藏事業再立新功。
文博大家
楊伯達先生1948年畢業于華北大學美術系,曾任職于中央美術學院展覽工作室,師從黎冰鴻、王式廓、羅工柳諸先生習畫,并從事中西美術史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也因這段經歷,1956年他被調入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任副主任,后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在文博戰線一干就是40余年。1997年退休后,他退而不休,壯心不已,繼續從事研究和著述工作,并擔負重要的社會職務。現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考古系玉器碩士研究生導師等職。
也許因為楊伯達先生在古玉鑒賞和研究方面的名氣太大,外界對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知之不多,僅僅把他看作中國古玉的鑒定專家。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楊伯達先生博學多才,在文博領域涉獵面很廣,且有很高的造詣和不凡的表現。他對中國書畫史、工藝美術史、陶瓷發展史以及西方美術史等都有很精深的研究,在進行學術探討、攻克難關時,能高屋建瓴,將各學科的知識稔熟于胸,融會貫通。他的專著和論著《中國工藝美術史》(與田自秉合著,1992年臺灣文津出版社出版)、《清代院畫》(1993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珍玩雕刻·鼻煙壺》(1993年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清代官窯瓷器》(1994年香港徐氏藝術基金會出版),以及由他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金銀器、玻璃器、琺瑯器》(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和《中國美術全集·元明清雕塑》(1987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等,都反映了他在這些領域的杰出成就。比如,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產生于明代景泰年間的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瑯)工藝是中國人發明的,并被認為是中國四大傳統工藝之一。但是,楊伯達先生1956年一到故宮,在籌備明清工藝美術展覽時,發現故宮珍藏的景泰藍沒有統一的規格,器物的風格迥異,琺瑯的質色也不一樣,這引起他的懷疑。經過十余年的研究,反復地進行比對,又借鑒了他在陶瓷鑒賞方面從花紋、釉子、款式來區分不同時代的經驗,參考了他多年研究西方美術史的知識,才找到了答案。西方人崇尚寶石,為解決寶石稀有的問題,于是就發明琺瑯彩工藝,以琺瑯制品代替寶石,這種工藝很早就在英國、巴爾干半島及伊斯蘭國家流行開來。于是他推翻了幾個世紀以來對景泰藍的錯誤看法,提出這種工藝技術是元代蒙古騎兵西征時從西方帶回來的觀點,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