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墓巨型圓環充滿神秘色彩 引發多個猜想
武則天墓巨型圓環充滿神秘色彩 引發多個猜想
武則天墓巨型圓環充滿神秘色彩 引發多個猜想
乾陵驚現10余處巨型神秘圓環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眾多讀者紛紛打來熱線電話,對神秘圓環的用途進行猜想。12月21日,記者專程對相關專家進行了采訪,并趕赴發現圓環遺跡的乾陵遺址探秘———
神秘圓環上的莊稼很茂盛
12月21日下午4時許,記者驅車趕到位于乾陵附近發現巨型圓環的現場。乾陵博物館業務部主任劉向陽指著高約6米的李瑾行墓告訴記者,新發現的直徑約110米的圓環圓心就是這個墓冢。在墓冢西側,一條田間土路從圓環中橫穿而過。在墓冢東側的一處田地斷面上,有一段長約1米、寬2米的沖刷溝,這處斷面的小沖刷溝正位于圓環之上。
“現在在地面上基本看不到圓環遺跡。”劉向陽說,非常有意思的是,每次大雨之后,就會發現圓環處的泥土顏色明顯要比周圍泥土深許多。就連地上長的莊稼也有區別,長在圓環上的莊稼要比其它莊稼茂盛一些。據此推斷,圓環處的土質異常松疏,適合植物生長,應該是人類活動留下的歷史遺跡。
神秘圓環的N個猜想
連日來,讀者紛紛給本報打來熱線電話,對乾陵巨型圓環的作用進行大膽猜想,希望專家能早日破解這個謎團。
陵墓范圍說:“其實這些巨型圓環沒有什么神秘的,這只不過是陵墓的一個范圍。”家住灞橋區的劉女士的說法不乏支持者。她認為,乾陵的每個陪葬墓除了陵冢之外,都會在其四周劃定一個范圍,以便保護陵墓。
軍事防御說:唐燕國公李瑾行生前就是一名驍勇善戰,威震四方的武將,武則天當政時期,李瑾行為國家安危做出了卓越貢獻,得到了則天女皇的賞識和信賴。按照這個思路,那么,圍繞在墓葬周圍的圓環一定是一種軍事防御設施。
星宿說:古代人非常重視天象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古人往往認為,現實中的人就是浩繁太空中的各種星座的化身,按照“視死如生”的觀念,古人在去世之后也往往會參照現實生活自己所處的地位,依照天象星宿的方位來確定墓葬位置。所以,圍繞在墓葬周圍的巨型圓環應該是一種法象天上的星宿。
圖騰說:發現最大巨型環的中心是唐燕國公李瑾行墓葬,而李瑾行本人又是古民族———靺鞨族的后裔,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民族是不是遺留下來一些文化印記,這種巨環也許就是靺鞨族的圖騰。
信仰說:“我看這個巨型圓環應該是一種信仰。”乾陵博物館業務部主任劉向陽說,李瑾行是唐代一個出身少數民族的將領,他和父親在唐朝為官,并受到了武則天的器重,從現有的資料看,李瑾行墓是乾陵陪葬墓中惟一的一位少數民族將領。所以,這種圓形結構是不是和他們當時的民族信仰有關系,值得研究。
地質現象說:西安市一位長期從事地質工作的王老先生透露,他退休前在我省的地質研究部門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地質研究人員對這些衛星照片進行解疑時,偶然發現了不少環狀結構的地質構造,其中有一個以乾陵為中心的圓環,按照圖示比例進行推算,其直徑達到了5公里。從衛星照片和航拍照片來看,乾陵地區確實存在著這樣大大小小的圓環構造。地質研究人員在衛星照片上的其他帝陵附近并沒有發現類似的環形構造,乾陵地區新發現的這些圓環應該和地質運動有關,和陵墓制度關系不大。
另外,還有讀者認為圓環是外星人留下的遺跡、是陵墓四周建筑的基址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神秘圓環可能是人工開鑿的壕溝
“考古人員先前曾經幾十次經過航拍圖片上的圓環地,但都沒有發現圓環。”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科技考古室主任秦建明介紹說,經過對一組乾陵原始航拍圖片的反復搜索和分析,在確認巨型圓環存在后,考古人員再次實地考察仍然沒有發現地表有何異樣。
根據多年考古經驗,秦建明研究員認為這些圓環有可能是人工掘出的壕溝,由于年代久遠,這些圓環被深埋于地下成為潛溝。雖然壕溝被填平了,但是填充的土壤在溫度、濕度、密度等方面都與周圍的土壤有區別,雖然肉眼無法將其辨別出來,但是經過圖象專家特殊處理,所以在乾陵原始航拍圖片上就顯示出壕溝的圓環狀圖樣。
圓環壕溝中沒有文物
此次發現的10余個圓環就圍繞在乾陵四周,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發掘這些圓環狀壕溝會不會發現一批重要的文物呢?對此,秦建明研究員稱:“這些壕溝有可能是古代的防御工事,也有可能代表天上星宿,但基本可以肯定這些壕溝中不會埋藏文物。”
這些壕溝不可能埋藏文物,僅僅是一些古代遺跡,挖掘這些壕溝又有何意義呢?秦建明稱,對這些壕溝的考古研究將有重要價值:首先,這些壕溝的出現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提供了新的考古類型;其次,在被發現的圓環中有一個最大的環,直徑約110米,環寬約3米左右,而且這個圓環的“圓心”是已經發掘的唐朝燕國公李瑾行的墓葬,系乾陵陪葬墓之一,這說明這些圓環極有可能是乾陵遺址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對充實乾陵遺址考古內容、豐富乾陵考古文化內涵具有重大意義。
秦建明表示,下一步將會組織考古、地質等多個部門的專業人員對新發現的10余處圓環進行調查,如果確定這些圓環全部都圍繞在乾陵陪葬墓周圍,那么,將會對破解圓環之謎提供重要的線索。
將用三維技術再現圓環奧秘
“我們計劃在‘數字乾陵電影’中,用三維技術向人們再現乾陵巨型圓環的諸多奧秘。”12月21日下午,乾陵博物館館長樊英峰告訴記者,乾陵是全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婦皇帝”合葬陵,也是陜西境內唐代十八座帝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整個陵園仿唐長安城格局營建,陵園內豎立著124尊大型露天石刻文物,陵園東南方分布著兩個太子、三個親王、四個公主、八個大臣的陪葬墓冢。
目前已經開放的數字影片是歷史上第一次利用虛擬技術對乾陵進行完整性考古復原。影片采用三維虛擬現實圖形技術、三維數字電影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數據庫技術等綜合數字化系統,對乾陵的地理地貌、建筑、石刻、環境背景、歷史背景、文物遺存、文化內涵、謁陵禮儀、地宮預想方案等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復原,形象直觀地展示了乾陵文物、陵園形制、地宮結構及乾陵營建的過程。
新聞鏈接
李瑾行為陪葬乾陵的17位皇親功臣中僅有的少數民族出身者,其墓位于今乾陵鎮韓家堡村東南約200米處,地面現存高約6米的圓錐形封土堆。1972年春,當時的陜西省文管會和原乾陵文管所對此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墓的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天井、小龕、甬道和墓室組成,全長46.3米,出土各類文物300多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