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之維的詩性詮釋
意象之維的詩性詮釋
意象之維的詩性詮釋
時間:2006-12-26 16:45:00 來源:
名家
>意象之維的詩性詮釋
――丁寺鐘的藝術世界
李健鋒/文
在風格主義成為流行時尚和以各色五花八門試驗取勝的當今畫壇,丁寺鐘是堅持學術規范和藝術操守的優秀水彩畫家。2006年1月8日,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博雅會議中心舉行的《意象之間•丁寺鐘水彩畫作品集》首發式暨藝術研討會上,眾多知名的學者、評論家、畫家對丁寺鐘在水彩畫藝術上的創新與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一方面,丁寺鐘的作品保存了最純正的水彩畫特性。從早期以具象寫實的路子走上畫壇,到逐漸吸納抽象因素,擺脫客觀物象的束縛,轉而更注重寫感覺、寫印象、寫記憶、寫情緒,走向意象的創造,丁寺鐘的作品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水彩畫的寫意抒情的效能。他把握水彩畫材質的特性,強調色與水的滲透、分離產生出的肌理感、輕快感和流暢感韻,形成了如詩一樣夢幻般的藝術語言,在優雅、透明的畫作中詮釋著自己的情趣與境界。另一方面,丁寺鐘又是一個有真理想和真自信,勇于大膽探索的藝術家。八五思潮以后十數年間,他不為種種嘈雜喧囂的社會震蕩干擾,一方面把藝術之根深深扎入民族文化的沃土,另一方面則堅持探索西方的現代繪畫,有意識地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特長,突破傳統的藩籬。和許多優秀的水彩畫家一樣,丁寺鐘的作品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技巧,從中汲取靈感,他特別對于中國水墨情有獨鐘,專注于水的特點、色的表達、墨的韻味,在寫實與寫意、再現與表現、具象與抽象之間自由游走。由此,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
但是對于一個現代藝術家而言,視覺藝術的意義難道如許多評論家所認同的那樣,僅僅是既定專業技法的傳承或突破,是美術界的同位撞擊、自我分析和內部循環嗎?當然不是。作為一個優秀的造型藝術家,丁寺鐘以為他的工作目標,是通過觸摸社會生活躍遷中所面臨的新情境,探索人們生存的價值資源,開拓出新的生命感知方式,從而確立藝術的現實和未來意義。
中國美學的“意象之維”,以“觀物取象”為方法,以“立象盡意”為訴求,通過“物象”、“興象”、“形象”及“意境”等審美意象的建構及其主要特征的闡釋,確立中國藝術獨特的感知方式,對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對現代藝術有著深刻的啟示。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丁寺鐘正是通過對“意象”這一中國美學中心范疇的接引和詩性詮釋展開自己的創作歷程的。
有天地自然之象。丁寺鐘藝術世界的“意象之維”,首先表現為對天地自然之象的崇高體驗和著力追尋。“獨照之象,窺意象而運斤”(《文心雕龍•神思》)。在《丁村系列》的“日落”、“冬天”中,在《徽州系列》的的“斜陽”、“月過西廂”和“藍霧”中,人們似乎感受到了天地氤氳化生萬物的宏大氣魄,感受到了畫家的“運斤”、“獨照”,初窺宇宙奧秘之后的驚詫、歡喜和贊嘆。人生天地之間,頭頂青天,足踏大地,耕耘勞作,立功、立言、立德,都是上承著天,下稟著地, 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山川大地,不禁升起敬意,而天地則作為本源性的存在,保持著它們的神圣性、神秘性。水彩是小畫種,但是丁寺鐘的水彩畫作品卻很恢弘,恢弘里面有抒情,抒情里面有恢弘。這種恢弘,最主要的不是來源于對國、油、版等其他畫種的借鑒,而是來源于畫家深刻體驗天地自然之象后所形成的這種審美意識的宏大。
有人心營構之象。丁寺鐘藝術世界 “意象之維”的另一重要表現,是他以意構形、以意生色、以意造境,有了豐富的表現格局。畫家機智地把握主體與自然客體、與創造對象、與受眾的某些辯證關系,非常注重從生活中提煉意象,去升華意象,不僅將之勃勃生機扎根于堅實的自然,而且將精神的要素貫注于豐富的形式語言。在他的《徽州系列》“西遞月”和“三月風”中,人們看到藝術家把自然景觀從其表面零亂不相關的存在中釋放出來,表現天地內含陰陽交錯的飽和張力,而這張力是通過水與色、黑與白的鋪陳組合與布局的開合起伏而獲得的。在“秋之殤”和“杏花村”中,畫家在對萬物所以自由興發肯定之后,凝注于物性本源的涌現中的節律,通過從混沌中躍出的跡線和紋理,表現對象的審美關系和旨趣。丁寺鐘的藝術世界常常在各種結構因素、視覺空間和物質肌理之間調理畫面的整體氣韻,鍛造作品自我生長的內在靈魂。
意象之維貫通丁寺鐘的藝術世界,帶來的是塑造開闊空間與恢弘氣勢的必要張力。這種張力的獲得,得益于丁寺鐘開闊的文化視野。十幾年來他幾乎走邊了世界的各個角落,觀察和體味各種不同文化的內在氣質和精神品位。但是,他的藝術創作張力,更得益于他對本土資源的汲引。水彩畫很“洋”,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丁寺鐘是生長于江淮大地的“本土”畫家。他尤其癡迷于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蘊,并且直接從徽州地理的天人合一,徽州建筑的黑墻白瓦,徽州木雕的塊面線體中汲取營養。他的藝術風格也直接表現出徽派文化的美學風格,比如在夢境、幻想和意念中對細節特征的追求,在風流倜儻、瀟灑自如的動感和韻律對神秘幽微氣息的感悟,對多重復雜關系的愛好,對歷史層累和文化積淀秩序的細心體味。對此,著名旅美畫家簡繁先生曾經有過親切的體會:
“我和丁紹光第一次看到丁寺鐘以黑色為主的水彩畫《丁村系列》時,都不禁為之一怔。那天我和丁寺鐘去屯溪郊外觀看花山迷窟,那是一群不知什么年代什么人為著什么用途在山體深處開掘的巨太石窟。我們遍歷了每一個洞窟中的每一個空間,不時面對一立石柱、一面絕壁、一道橫梁或一蓬天頂,發懷古的幽思。山體的堅硬是可想的。人要用斧錘將其鑿開,雕造成大小有致布局嚴謹的系列洞窟,所須付出的力量和智慧也是可想的。石窟里,處處可見斧劈錘夯的人工作為和渾然天成的自然肌理,但置身其間,我們卻被其宏大的整體氣勢震撼得無言以對。歲月如梭,逝者已矣。我們在先祖大手筆的恢弘構架中所能感受到的,僅是超越時空的大我力量和亙古永在的人類故事。離開時,我在石窟口返身回望。眼前洞窟連著洞窟,絕壁挨著絕壁,橫梁道道,石柱根根,方正而不失圓渾,博大而內涵精微,由近而遠,由實而虛,一直伸展向幽深的無限。我突然心有所悟,對丁寺鐘說,這就是你的《丁村系列》。”(《認識丁寺鐘》)
丁寺鐘的藝術世界充滿了魅力,這種魅力是藝術的,也是精神的;丁寺鐘的藝術世界充滿了詩意,這詩意是現代的,更是東方的。他的作品恢弘、闊大,肅穆、優美,哀婉、悲涼,如夢似幻。“以有限之象,蘊不盡之意”,這也是中國美學“意象之維”的一個重要法則。在經歷了古典風格和現代意識的雙重洗禮之后,丁寺鐘的藝術道路一定會躍遷到一個更單純、更生動的美好境界。
2006年11月2日于三好堂
作 者:李健鋒 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人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安徽省徽學會理事
通訊地址:合肥市黃山路460號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人文教研室
郵 編:230037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