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的溟濛
無盡的溟濛
無盡的溟濛
時間:2006-12-26 16:48:00 來源:
名家
>無盡的溟濛
——讀丁寺鐘的水彩畫
雖無形無狀卻可清晰地感受,雖無色無味卻可細細地品嘗,這是人的情感世界;
雖絲絲入扣卻又恍惚不辨,雖博大無際卻又在咫尺之間,這是人的意識領地。
情感世界,意識領地,因其無狀無形,因其恍惚不辨而謂之 “溟濛”。但兩者在感受、感知上的具體和真切,又使“溟濛”伴隨“清晰”同在。
清晰而“溟濛”——矛盾且共存著。
丁寺鐘的水彩畫所表現的就是這種清晰的“溟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學生時期的丁寺鐘第一次赴皖南寫生時,就被徽派建筑的神韻所打動。一個北方漢子,從沒接受過任何徽文化的熏陶和啟蒙,血液中也沒有任何南方文脈的積淀,面對撲面而來的白墻黑瓦、飛檐翹角,愣是生生地被打動了。何以如此?畫家自己也說不清,只覺得那山村那溪流那建筑 “有歷史感”“有滄桑感”,在滄桑的歷史之中 “有很多故事……”。
這已經夠了,難道不是嗎?正是那沉重的、滄桑的歷史內涵猛烈地沖擊著畫家的心靈。
藝術的孕育也就從此開始……。
畫家被迷戀了,在以后的歲月里,丁寺鐘不停的游走于皖南的山川與古鎮之間,心靈的感受被不斷充實,感受中的藝術元素被不斷提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試驗之后,畫家選擇了水彩這個媒介作為表達自己內心感悟的話語手段。
曾有一個美國畫家向我詢問中國畫,我取過一杯清水點入一滴墨汁,那墨汁在清水中煙霧一樣的擴散,我們看著水中迷人的變化形態,從起始到消失——最后清水變成了淡灰色。
我說這種變化雖然好看但無法控制。
我又取過帶有清水的毛筆,筆尖蘸上墨汁,然后把筆平放在宣紙上再提起,紙上留下了筆中墨汁由濃到淡的過渡痕跡。然后我讓她看宣紙的特點,墨在宣紙上同樣可以擴散和變化……。
我的外國朋友明白了:這是兩種能夠控制的擴散和變化,它既可按照畫家的心愿隨意揮灑,又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感。中國畫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審美功能,這要算是其中的主要特性之一了。
水彩亦有著相近的功能。水與彩在紙上的渾然天成,它的可控制性,都是令水彩畫家們心動的特性。
丁寺鐘選擇水彩自有他的道理。
誰知道呢?那墨汁在清水中的擴散難道不也像是人的情感從大腦的一個區域向其它區域的擴散?那水與彩的相互沖擊在紙面上的運行,難道不是畫家彌漫在心中動態情感的一種外化?
我想應該是的。
組畫《徽州意象》可算作一種證明。
作品《墻》所表現的是“日光”“月影”下的藤蔓,誰能知這墻這藤蔓經歷過多少個秋去冬來多少個風霜雪雨多少代世態炎涼……。畫家心中的歷史感、滄桑感,滄桑的歷史所包含的許多故事,都定格在畫面上。墻上不知是日是月的光影如夢似幻,給沉重的滄桑歷史注入了一種凄然的詩意。這心靈中的詩意是動態的,它不停的擴散、彌漫,最后化作一群燕雀一抹淡淡的云山而漸漸遠去……。
《石城之夜》近景枯筆中的樹與房凝聚著畫家心頭的滄桑,歷史感下的思緒在這里尋找在這里流連在這里嗟嘆。但沉重的歷史感畢竟只存在于心靈之中,情感世界“溟濛”的一面最終還是把它們化作一片夢幻消失而去……。
藝術原來是這樣的簡單:畫家被現實感動了,畫家品嘗這感動,畫家讓這感動在心中凝聚,畫家讓這凝聚的感動外化出來……。
藝術品就這樣誕生了。
什么“拼搏”呀,什么“接軌”呀, 什么“現代”呀,在藝術孕育和形成的過程里哪有它們的影子?想想也好笑,這些“忽悠”的詞句與真藝術毫無關系,它們不過是“念歪經的和尚”們發出的胡言亂語罷了!
歷史本就是故事,它是一連串生命過程的濃縮,回顧與體驗它,就是回顧和體驗過去的生命。
一首童年歌曲,一段童年往事,會瞬間打開一個人塵封的記憶。那皖南古鎮所蘊藏的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社會群體的經歷,所以它滄桑,所以它凝重,所以它更富吸引力。丁寺鐘喜歡一個人面對它, “一個人”——畫家說,“歷史很容易走近”。
特別是月光下,畫家喜歡一個人獨步。
夕陽西下,月兒東升,有些喧囂的古鎮漸漸安靜,夜幕隱去了一切視覺對象的細節,月光讓這些對象的特征充分的顯現了出來,這正適合水彩的表現。
《風清月明》、《丁村的冬天》、《落寞之秋》所表現的都可以說是月光,它們都沒有了細節,它們是構成中的群體特征,都如夢如幻,都是能夠和你對話的歷史魂靈……。
特別是《落寞之秋》,那樣一種說不清的褐黃,像是退了色的舊照片,像是歷史中的月光陳舊、沉穩而明亮。在樹藤一樣的黑色剪影中,褐黃色的老墻滲透出來,直入你的視線,以心心相通的方式向你訴說她的故事。
畫家把這個水彩系列命名為“徽州意象”,“意象”——細看似是而非,整體清晰濃烈。不是正像人的心理世界,“溟濛”而又清晰!
“徽州意象”,正是畫家心理世界的反投。
歷史是悠遠的,其悠遠毫無盡頭;
精神是無限的,其思緒毫無盡頭;
水與彩的糾纏、擴散、延伸、霧化,緊追著歷史的悠遠,緊跟那思緒的無限,它的表現性也隨之無限。
“溟濛”是神秘的,似有似無;“溟濛”是博大的,任意馳騁。
不管是歷史的“溟濛”、精神、情感的“溟濛”還是水彩的“溟濛”,她們都是詩意的、無盡的“溟濛”……。
蘇傳敏 2006年12月2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