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冬強:ARTDECO的幽靈正回到上海
爾冬強:ARTDECO的幽靈正回到上海
爾冬強:ARTDECO的幽靈正回到上海
時間:2006-12-19 16:41:00 來源: 新京報
名家
>爾冬強:ARTDECO的幽靈正回到上海
 |
人物名片
爾冬強攝影家。20多年來,出版了幾十本畫冊,也擁有了幾萬件的藏品。集攝影家、旅行家兼收藏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爾冬強,被西方媒體稱為學者型的攝影家。
名詞解釋
ArtDeco:裝飾藝術《上海裝飾藝術派》:凝聚了爾冬強20多年心血的攝影畫冊,是亞洲第一本全面探討裝飾藝術風格的專著。
爾冬強正在舉行的“上海ARTDECO”攝影展并不如想象的那樣受上海人的歡迎,雖然爾冬強是上海人,展覽也在上海舉行,也許是因為國內的人還心急火燎要往前沖,沒有心情暫停下來回顧中國現代設計史上的諸多環節。
反倒是在海外,爾冬強關于上海ArtDeco的攝影作品和研究更受關注,日本、邁阿密、墨爾本這幾個排在爾冬強行程計劃中的城市,都與他關于ArtDeco的活動密切相關。他試圖從過去的上海和現在的上海的建筑、家具、器物的對比中發現有關中國人對時尚生活的想象和體驗,以及這個城市本身演變的秘密。
12月9日開幕的這個展覽,展出了他拍攝的50余幅關于上海ArtDeco建筑的照片。少有人知的是,爾冬強從二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和收藏上海的ArtDeco建筑、家具和電器,擁有豐富的ArtDeco藏品和資源,從最新出版的《上海裝飾藝術派》(ShanghaiArt Deco)一書中可見一斑。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為期15年的西部視覺文獻計劃在啟動中。51歲的攝影家打算背著大大的攝影包,繼續走下去。
ARTDECO在人的生活中
新京報:ARTDECO這幾年有點熱門起來了,除了上海,好像很多地方都在談這個概念。
爾冬強:我在成都、南京都發現有地產商用ART DECO來宣傳自己的樓盤,南京還有人說自己修建了南京第一座ARTDECO建筑,真是笑話,南京六七十年前就有ARTDECO建筑了,南京、武漢、天津這樣的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幾乎都有ARTDECO建筑的遺跡,當然上海最集中,因為它本身就是當時的商業、文化和藝術中心。
新京報:上海人當年擁抱ARTDECO的原因是什么?
爾冬強:因為那是國際性的潮流,只有上海最能接觸到這些潮流,也有經濟基礎。現在經常有人說上海人“崇洋”,是一種批判的姿態,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講,這其實是對現代文化文明的眺望。
最有意思的是,1949年具體的生活并沒有完全和以前斷開,ArtDeco建筑、家具等其實在1949年以后還沒有淘汰,像花露水瓶子這樣的用具還是用以前的模子生產,所以ARTDECO其實還在人的生活中。
新京報:在接近二十年的拍攝中,也是上海不斷演變的二十年,拆遷、懷舊輪番上演,你自己也是別有感觸吧。
爾冬強:我以前出過一本《最后一瞥》,當時就想到很多建筑真的是只能最后一瞥了。
這次整理這個展覽和《上海裝飾藝術派》這本書的時候,我產生了新的想法,想專門出一本關于近代建筑師的書,我覺得他們的設計非常有價值。
當代設計還不成氣候
新京報:你認為上海ARTDECO最有意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值得珍視的遺產嗎?
爾冬強:首先是外國建筑師來設計西洋建筑,然后就是留學回來的和本土成長起來的設計師開始推波助瀾,而且他們中很多人也有把本土文化和西方設計結合的明確觀念,他們覺得自己有使命感要尋找兩種文化的結合。如果順利發展下去,可能會發展出很完美的中國現代設計。
新京報:有趣的是,金貿大廈這樣的當代建筑被認為是當代新一波ArtDeco風,同時,上海再次成為全球資本關注的中心,各種建筑、設計又一次擁進來了。
爾冬強:上海的大發展有兩個時期,一個就是最近十多年,另一個是解放前的1930年前后,當時外國資本和國民政府也有很多發展計劃。這幾年大家開始懷舊,好像是Art Deco的幽靈又回來了,但是我們要問的是這次我們能為后人留下什么,一種新的、真正上海的風格能建立嗎,還是只是模仿以前的東西?
新京報:上海的年輕設計師在建筑、服裝等方面的設計越來越活躍,你怎么看他們的設計?
爾冬強:當代設計有氣色,但是還沒有成氣候。雖然研究上海ArtDeco,我倒不覺得一味去追尋歷史、模仿有問題,但是如果片面地學習現在的歐美流行樣式,也一樣有問題。關鍵是怎樣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和觀念,我感覺現在建筑師都在自己玩,缺乏共識去集體探討基礎性的問題,其實社會責任感也不足,就好像好多老房子一樣,七八十年后看來還是非常精致,但是現在很少有建筑師考慮自己的房子在100年后還能不能看,基本上都跟著商業要求走了,沒有自己的堅持。
為西部拍攝“視覺文獻”
新京報:你現在的興趣好像轉向了西部,為什么從近代、上海轉向遙遠的地方?
爾冬強:四五年前上海興起懷舊風潮,很多人開始拍攝上海,我不愿意湊這個熱鬧,以前我曾經去西部拍攝過風光,覺得越來越有感覺,所以近幾年比較明確地從近代轉向古代,開始拍攝西部考察歷史文物。我發現其實古代和近代、外國和中國是聯系在一起的。
文化交流不是從近代才開始,在古代就有很多。五年前拍攝西部,開始只是想做絲綢之路,但是現在我發現其實有很多題目可以做,出幾十本書沒有問題。
新京報:你獨自一人背著相機拍攝,然后在自己的香港出版社出書,其中一部分還在自己開的書店賣,怎樣養成這種獨立工作的方式的。
爾冬強:開始也是逼出來的,國內當時沒有人愿意出這個大的畫冊,1990年我帶著五部書稿去紐約,本來談好要出的,但是后來因為觀念上有沖突沒有出成,干脆就自己成立出版社,自己拍攝、自己出書。
很多事情我都超前,八十年代辭職,到九十年代當時大家都買中式家具,ARTDECO風格的家具很便宜,我全憑自己喜歡就買了很多手搖電唱機、照相機、打字機、匾額,以前放在我的私人博物館中,后來那地方拆了,我只好換個地方。
但是我也不是完全靠個人,比如一些項目我也和學術機構、商業機構有合作,我覺得這不成問題,關鍵是調整自己,知道自己的長期目標是什么,要不斷積累。
新京報:想過換種玩法嗎?
爾冬強:現在觀念攝影很熱門,大家都要玩觀念攝影的樣子,但是我覺得攝影還是有記錄歷史、現實的作用,還是有許多可以做的工作。所以這么多年來我不為所動,堅持自己拍攝、研究。我每年有8個月時間在外面拍攝,回到上海就忙出版的事情,很少有玩的時間。
新京報:你的畫冊太貴,買書的幾乎都是外國人,為什么不做小點的,也許會更暢銷。
爾冬強:以前也有人提這樣的建議,可是我拍照都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做這樣的事。現在中國人覺得貴,不要緊,還有西方人在讀,他們會買,但我想以后肯定中國人也會去看,因為很多第一手的圖片都是我拍的。這樣的書當然不可能暢銷,只能每天慢慢賣一些,但是這樣夠了,能支持我持續工作下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