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百藝:甌塑
民間百藝:甌塑
民間百藝:甌塑
甌,溫州的古稱;塑,指油泥塑。宋代浙江南部,流行用白陶土(“大白粉”)、熟桐油,混合成膠泥,再用這種油泥,為寺院堆塑佛像或花卉,再貼上金箔或銀紙,當時雖然加入礦物顏料,也是“一道釉”型的單色。品種既少,工藝也簡糙。后來,民間稍加改動,塑成掛鏡、屏風等,用途也不過作嫁妝而已。
浙江解放后,民間藝人改進了材質,創制了彩色油泥,在堆塑手法上,用堆、塑、挑、刮、壓等技法,采取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工藝方法,變化多樣,層次豐富,形象清晰,色澤鮮明,立體感強,并且塑完后,表面結膜生輝,不會變形,水浸不透,受燥不裂,不易褪色,輕便牢固。總之,把一切雕塑藝術的成就,都吸收到甌塑藝術上來,因而既可制造小型的掛鏡,和大中型的壁塑、屏風、座屏,成為一件件獨立的美術品,也可裝飾在家具、瓶、盒上。
在北方,除人民大會堂的浙江廳外,市場上很難見到甌塑作品。偶爾在文物市場上見到一品,北方人也很少能認識這一藝術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